脫肛病(直腸脫垂)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脫肛病診斷標準,即二型三度分類法。
一型:不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粘膜脫垂。
表現為直腸粘膜層脫出肛外,脫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見以直腸腔為中心的環狀的粘膜溝。
二型: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全層脫垂。
脫垂的直腸呈圓錐形,脫出部分可以直腸腔為中心呈同心圓排列的粘膜環形溝。
二型根據脫垂程度分為三度:
Ⅰ度為直腸壺腹內的腸套迭,即隱性直腸脫垂。排糞造影呈傘狀陰影。
Ⅱ度為直腸全層脫垂于肛門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門失禁。
Ⅲ度為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及肛管脫出于肛門外,肛門括約肌功能受損,伴有肛門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第七版(吳在德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二)證候診斷
1.氣虛下陷證:便后肛門有物脫出,直腸脫垂呈半球形成或圓錐形,甚則咳嗽,行走,排尿時脫出,勞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墜,納少,神疲體倦,氣短聲低,頭暈心悸。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弱。
2.腎氣不固證:直腸滑脫不收;伴有面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或夜尿多,久瀉久痢。舌淡苔白,脈細弱。
3.氣血兩虛證:直腸脫出;伴有面白或萎黃,少氣懶言,頭暈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舌質淡白,脈細弱。
4.濕熱下注證:直腸脫出,嵌頓不能還納,脫垂的直腸粘膜有糜爛、潰瘍;伴有肛門腫痛,面赤身熱,口干口臭,腹脹便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氣虛下陷證
治法:補中益氣,升提固脫。
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黨參、生白術、升麻、柴胡、陳皮、當歸、炙甘草。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等。
2.腎氣不固證
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固脫
推薦方藥:金匱腎氣湯加減,熟附子、肉桂、淮山藥、茯苓、山茱萸、澤瀉、炙黃芪、升麻。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等。
3.氣血兩虛證
治法:益氣養血。
推薦方藥:八珍湯加減,人參、炙黃芪、生白術、茯苓、當歸身、熟地黃、白芍、升麻、生甘草。
中成藥:八珍顆粒等。
4.濕熱下注證
治法:清熱利濕。
推薦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炒黃芩、黃連、香附、川穹、白芷、炒白術、茯苓、薏苡仁、生甘草。
中成藥:二妙丸、四妙丸等。
(二)手術治療
1、一型直腸脫垂治療
可以選擇“中藥消痔靈注射固脫法”:
將中藥消痔靈注射液注入直腸粘膜下層,使分離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
此法分為粘膜下層點狀注射法和柱狀注射法兩種。
適應證:一型直腸脫垂
禁忌證:直腸炎、腹瀉、肛周炎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疾病。
操作要點: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鋪無菌巾,局麻或骶麻后,將直腸粘膜暴露肛外,或在肛門鏡下,齒線上1cm,環形選擇2~3個平面,或縱行選擇4~6行。每個平面或每行選擇4~6點,各點距離相互交錯,選用藥物消痔靈,注射時取一份消痔靈加一份生理鹽水或0.5%利多卡因。每點注稀釋的消痔靈液1~2ml,不要過深刺入肌層,或過淺注入粘膜內,以免無效或壞死。總量一般為20~40ml。柱狀注射,在暴露直腸粘膜3、6、9、12點于齒線上1cm,粘膜下層作柱狀注射。長短視脫出長度而定,每柱注射藥量4~6ml,注射完畢,食指進入肛內進行反復按摩,使藥液均勻散開,注射局部不要產生硬結。肛內置凡士林紗條、小排氣管,肛外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
術后處置:注射當天適當休息,不宜劇烈活動。流質飲食,控制大便1~3天。術后給服抗生素藥或靜脈滴注3天以預防感染。一般1次注射后可收到滿意效果,若療效不佳,7~10天后重復注射1次。
2.二型直腸脫垂治療
對二型直腸脫垂的治療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脫垂的直腸粘膜及直腸與周圍組織的固定;二是直腸及肛管的緊縮;三是盆底組織的修復與固定。現根據分度程度分述如下。
(1)Ⅰ、Ⅱ度直腸脫垂治療
Ⅰ、Ⅱ度直腸脫垂的治療基本相同,都要進行直腸內粘膜下層注射和直腸周圍注射療法:將中藥消痔靈注射液加等量生理鹽水或0.5%利多卡因稀釋后注射到直腸粘膜下層和直腸周圍,局部產生纖維化,使分離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直腸外壁與周圍組織產生纖維化,起到粘連固定作用,達至直腸脫垂治愈目的。
麻醉選擇:局麻,骶管麻醉,腰麻均可以。
禁忌證:脫垂伴有滑動疝、子宮脫垂、膀胱膨出,脫出長度超過12cm等,直腸炎、腹瀉、肛周炎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疾病。
注射用藥物:消痔靈注射液。
特殊手術器械:8cm、14cm長喇叭狀肛門鏡各一套,5號齒科針頭、腰穿針頭各1個,10ml注射器等。
注射方法:
①直腸粘膜下注射
適應、禁忌證、操作要點同一型直腸粘膜下注射。
②直腸周圍注射
適應證:Ⅰ、Ⅱ、Ⅲ度直腸脫垂,在直腸內粘膜注射后同時進行直腸外周圍注射,如果伴有直腸粘膜過度松弛或肛門功能不全,要同時進行粘膜緊縮術和肛門括約肌緊縮術。
禁忌證:同前。
操作要點:在腰俞麻醉或局麻后,用細長腰穿針和10ml注射器,抽入消痔靈原液10ml。先行肛門直腸左右(坐骨直腸窩)注射,在距離肛緣1.5cm,3、9點位進針,刺入皮膚、皮下,進入坐骨直腸窩,大約進入4~8cm,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另用食指伸入直腸內,仔細觸摸針尖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為了保證針尖不刺入直腸壁內,以針尖在直腸壁外可以自由滑動為準,然后緩慢邊退針邊推藥,注入藥物6~8ml,使藥液呈扇形均勻散開。用同法注射對側,兩側共注射藥量10~20ml。
肛門直腸后壁(直腸后間隙)注射,沿直腸后壁進針,刺入4~8cm,到達直腸后間隙,此時,食指伸入直腸內,仔細觸摸針尖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再將針深入2~3cm,為了保證針尖不刺入直腸壁內,以針尖在直腸壁外可以自由滑動為準,注藥5~10ml。
直腸前壁注射,要根據脫垂程度而定,一般中年婦女,脫垂多伴有陰道后壁膨出,此時一定進行直腸前壁注射,進針點,從會陰部(直腸陰道)間進針,刺入4~8cm,另一食指進入陰道,觸摸針尖在直腸陰道之間,可緩慢邊退針邊推藥,注藥量4~8ml。直腸外注射消痔靈原液總量20~40ml。注射后肛內上祛腐生肌紗條、小排氣管,肛外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術后常規給預防性抗菌術口服藥或靜脈點滴三天。
(2)Ⅲ度直腸脫垂
Ⅲ度直腸脫垂治療比較復雜,首先要進行:①直腸內粘膜下注射(見前),②直腸外周注射(見前),還要進行③直腸粘膜結扎術;和④肛門緊縮術。
③直腸粘膜結扎術:
本法只能作為消痔靈注射治療直腸脫垂輔助治療。可在消痔靈注射完成后進行直腸粘膜結扎術。
適應證:脫垂時間長,肛門括約肌功能不良,或伴有混合痔,注射后可見粘膜堆積明顯的直腸脫垂患者。
操作要點:在直腸3、7、11點位,用組織鉗提起松弛粘膜,在基地部夾上大彎血管鉗,在鉗子底下用7號絲線或可吸收縫合線進行縫合結扎。結扎后用手指擴肛,直腸必須順利通過兩橫指,可以避免術后發生排便困難。結扎點位多少根據粘膜松弛情況定,一般一次結扎不超過三處,過多容易引起直腸狹窄,出現排便困難。
術后處理:適當運用抗生素,少渣飲食,每日換藥。
④肛門緊縮術
適應證:適用于肛門括約肌功能不全或無肛門括約功能直腸脫垂患者,可在直腸內外注射或直腸粘膜緊縮后,直接進行肛門緊縮術。
禁忌證:腸炎、腹瀉、肛門周圍急性炎癥,以及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患者。
操作要點: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反復消毒會陰部皮膚及肛管,在肛門后正中恥線處向外做菱形切口切除皮膚皮下組織,不切斷括約肌,用組織鉗提起恥線上方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在組織鉗下方用大彎血管鉗夾住,此時注意保持肛門口順利通過2指(大約3公分),再用可吸收線貫穿縫合結扎。恥線外傷口暴露的括約肌用可吸收線進行括約肌重疊式u字縫合,一般縫合3~4針,最后用絲線縫合皮膚切口。如果在后部緊縮后,感到肛門緊縮不理想,還可以同時在肛門前方以同樣方法進行前位肛門緊縮術。
術后處理:靜脈點滴抗生素預防感染,少渣飲食控制大便3天,每日傷口和換藥一次。
(三)術后復發治療
術后個別患者出現效果不滿意,脫出雖有明顯好轉,但仍屬于未治愈復發病例。
治療:根據分型仍然可以進行第二次直腸內外注射固脫治療,一般三個月后治療最佳,但注意第一次已經注射過產生纖維化的地方,第二次進針推藥都比較困難,此時不宜強行進針推藥。第二次注射應該注射到第一次沒有注射過的地方,此時進針推藥應該與第一次的感覺相同。注藥量肯定比第一次少。
如果經過第二次治療效果仍然不好,建議不要進行第三次注射治療。最好選擇開腹懸吊固定手術治療。
(四)直腸脫垂急癥的處理
直腸脫出因不能及時復位而出現充血、水腫甚至絞窄,形成直腸脫垂急癥。可用紗條包裹手指,脫出物表面涂以四黃膏等潤滑劑,壓迫脫出物頂端,持續用力使脫出物復位,必要時可在局麻下操作。復位后以塔形紗布加壓包扎固定。口服或靜注抗生素以防感染,并予熏洗或外敷治療。
熏洗法:用于減輕癥狀,控制病情發展。常用苦參湯加明礬、五倍子、石榴皮煎水熏洗,每天2次。
外敷法:以五倍子散或馬勃散外敷。
(五)護理調攝
1.術前一日肛門口周圍15~20cm進行備皮,備皮后囑病人用溫皂水清洗備皮區域。
2.術前晚與術晨各用溫皂水1000ml灌腸一次。術晨測T、P。
3.術后囑病人臥床休息3天,并控制大便72小時。術后可選用智能肛周熏洗儀。
4.如術后肛門部脹痛或墜脹,遵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物治療。
5.術后2~3天有時有低熱,如不超過38℃,局部無感染者為吸收熱,可不予特殊處理。
6.囑病人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術后24小時內可進半流食或少渣飲食。
7.第一次排大便前,可用溫皂水灌腸,以軟化大便,并避免排便時過份用力。
8.預防術后并發癥,遵醫囑術后常規輸入抗菌藥物三天,年老體弱者可使用一周。
9.提肛運動:肛門內收上提運動,每次肛門放松、收縮運動20~30下,每日2次。
(六)預防治療
直腸脫垂經過直腸內外注射中藥治療后,預防復發很重要,要根據病人整體狀況運用中醫治療未病原則,及時調理治療中氣下陷、津枯腸燥、濕熱下注等證候。
一般術后三天開始辨證口服中藥。
1.中氣下陷證
治法:益氣養血升提固脫
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枳殼、柴胡、 白芍、炙甘草、升麻。
2.津枯腸燥證
治法:補中益氣,潤腸通便。
推薦方藥:麻仁丸加減。生地、肉蓯蓉、火麻仁、郁李仁、炒枳殼、黃芪、升麻、柴胡、麥冬、玄參、生甘草。
3.濕熱下注證
治法:清熱利濕。
推薦方藥:葛根、生地、炒丹皮、炒黃芩、炒白術、薏苡仁、茯苓、生甘草。
術后12天指導病人進行提肛運動鍛煉,以恢復和增強肛門功能。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直腸脫垂診斷與治療標準》)
1.治愈:患者排便時無腫物脫出,無肛門墜脹,排便通暢。檢查直腸恢復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無脫出肛門外,無直腸粘膜內脫垂。
2.有效:患者上述癥狀減輕,排便較通暢,檢查脫垂程度減輕,無直腸全層脫垂。
3.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病情加重。
(二)評價方法
治療后從患者第一次排便(一般術后3天左右)開始評價記錄,主要記錄排便時是否有腫物脫出,排便是否通暢。指診肛門直腸內有無堆積的直腸粘膜或脫出物,肛門閉合是否完全。術后第10天進行排糞造影檢查和肛門壓力測定。然后根據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判定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