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中華醫學會,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現:①多見于中年以上,經常彎腰的體力勞動者,多伴有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②腰部持續性或間斷性鈍痛,出現脊神經刺激時伴有臀部、大腿部放散痛。
2.查體:關節突關節局部有固定壓痛點,對病變關節突關節局部封閉,數分鐘后癥狀緩解或消失,腰部棘突、棘間、臀部等可有壓痛。
3.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見椎間隙變窄,關節突結構紊亂,關節突關節面骨質密度增高;局部增生形成骨贅,關節突關節呈肥大性改變,椎間孔變小。CT檢查可清晰顯示關節突關節病變程度及其與椎管、椎間孔之間的關系。可發現關節突關節邊緣骨刺形成,間隙變窄,關節突關節軟骨下骨硬化等。
(二)證候診斷
1.寒濕阻絡證:腰部冷痛重著,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靜臥疼痛不減,痛處喜暖。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質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2.濕熱蘊結證:腰部疼痛,重著而熱,每于熱天或腰部著熱后加重。遇冷減輕,活動后或可減輕,口渴不欲飲,身體困重,尿色黃赤,或午后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3.血瘀氣滯證:腰痛如刺,痛處固定,痛處拒按,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輕則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常有外傷、勞損病史。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
4.腎虛證:
(1)腎陰虛證:腰部隱隱作痛,纏綿不愈,腰膝酸軟無力,喜按喜揉,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2)腎陽虛證:腰痛惡寒,喜溫喜按,腰膝酸軟無力,遇勞加重,臥則減輕。常伴有肢寒怕冷,少氣乏力,少腹拘急;舌胖,脈沉細無力。
二、治療方案
(一)手法治療 根據病情和患者具體情況,可選用以下治療手法:
1.點穴法:以雙手拇指指腹前部從肺俞穴開始,順棘突兩側點按各俞穴直到膀胱俞。可按壓片刻后放松,然后再按壓,反復按壓時可配合局部揉法。
2.推壓法:用雙手掌按壓于脊柱兩旁,給予一定壓力并推向兩側。雙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上腰部棘突開始按壓逐漸向下直至腰骶部。重復3~5遍。
3.彈筋法: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對,捏起肌束,然后稍加擠捏由手指間將肌束擠彈而出。用此手法更應注意輕柔。
4.揉法:單手張開虎口,以拇指及其他四指分別置于兩側腎俞穴,輕輕揉按。亦可只用雙側拇指分別按于兩側腎俞穴進行上述手法。
5.側扳法: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健側腿伸直,患腿略屈曲。醫師立于病人腹側,一手置于髂嵴處,另一手放于肩部。使病人軀干扭轉到一定程度,輕輕晃動。待肌肉完全放松時,雙手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可感到腰部有彈響。要注意手法用力輕柔、適度。
6.提捏法:用食指和拇指提捏腰部及大腿后側肌肉,由上而下,由輕到重,反復數次。可起到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
7.其他手法,如坐位旋轉法等。
(二)針灸療法
采用循經取穴、局部取穴與經外奇穴相結合,達到疏通經絡,促進恢復的作用。
1.針刺法:取腎俞、三焦俞、命門、環跳、委中、昆侖等穴,每次3~4穴,留針1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為一療程。
2.灸法:直接灸、艾條灸、隔姜灸等。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為一療程。
(三)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寒濕阻絡證
治法:散寒除濕,溫通經絡。
推薦方藥:
(1)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等。
(2)腎著湯加減。干姜、甘草、茯苓、白術等。
中成藥:疏風定痛丸等。
2.濕熱蘊結證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推薦方藥:二妙散加減。蒼術、黃柏、牛膝等。
中成藥:二妙丸等。
3.血瘀氣滯證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推薦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川芎、桃仁、羌活、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等。
中成藥:七厘膠囊、元胡止痛片等。
4.腎虛證
腎陰虛證
治法:滋補腎陰,濡養筋脈。
推薦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等。
中成藥: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
腎陽虛證
治法:補腎壯陽,溫經通脈。
推薦方藥:右歸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肉桂、附子、當歸等。
中成藥:右歸丸、金貴腎氣丸等。
(四)物理治療
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以下物理治療方法:
1.紅外線照射:適應腰部疼痛,壓痛固定,疼痛表淺者。
2.蠟療:適應腰部疼痛,肌肉僵硬或伴有瘢痕者。
3.中藥汽化:適應腰部冷痛、肌肉痙攣者。
4.微波照射:適應腰部疼痛,壓痛深在者。
療程:每日一次,14天為一療程。
(五)針刀松解術
針刀松解術作用為松解粘連、降低局部張力、緩解脊神經卡壓。
1.松解軟組織痛點,如棘間、椎旁、橫突等痛點。每次選擇5個~7個痛點,以疏通筋脈,松解粘連。
2.松解后關節囊,用針刀松解肥大增生關節的后關節囊,可降低后關節囊壓力,緩解疼痛。
(六)射頻療法
1.適應癥:適應于腰椎骨性關節炎引起脊神經卡壓的患者。腰椎后關節突肥大、增生,刺激腰椎脊神經后支,引起腰骶部疼痛或下肢放射痛,多位于臀部,大腿部,一般不超過膝部。L1、2、3脊神經后支內側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上腰部,外側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臀部;L4、5脊神經后支內側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腰骶部,外側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大腿部至膝關節。臨床可根據病人不同表現而選擇治療節段。
2.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射頻針穿刺至腰椎橫突上緣與小關節外側緣垂直連線(內側支)的骨槽內或橫突中部(外側支)的骨面。連接射頻治療儀,給予阻抗檢測正常值為500~800歐姆,感覺神經刺激用0.5毫安、50赫茲刺激出現腰部酸脹(內側支)或臀部、大腿部放射感(外側支)。給予75度60秒兩周期射頻治療,完畢后給予脈沖射頻治療促進神經恢復。
3.注意事項:發熱、高血糖、治療部位皮膚破損、體質過度虛弱者禁用此方法。
(七)其他外治法
1.刮痧:適合感受風寒濕邪而導致的腰痛者。
2.拔罐:適合風寒痹阻、絡脈瘀阻引起的腰痛者。
3.穴位埋線:適合慢性腰部疼痛,氣血虧虛者。
4.中藥外敷:依據辨證分型選擇外敷中藥。
(八)對癥治療
可依據病情需要給予對癥治療,如非甾體類止痛藥等。
(九 )康復療法
1.五禽戲療法,華佗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組合動功。練習方法有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對于體質虛弱的慢性腰痛病患者,可起到強身健體、改善機體功能、促進疾病康復的功效。
2.行五點式、半橋式、三點式、飛燕點水等鍛煉,可增強腰背肌肌力,改善腰椎活動功能,預防腰痛復發。
3.對于腰椎生理前凸增大者應行仰臥起坐等鍛煉。
鍛煉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而定,因人而異,量力而行。
(十 )辨證施護。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
好轉: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
未愈:癥狀未改善。
(二)評價方法
對腰痛和腰椎功能活動進行評價。對腰痛的評價參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制定的視覺模擬標尺法(VAS)進行:0分:0cm,無痛;2分:1cm~3cm,輕度疼痛,不影響工作、生活;4分:4cm~6cm,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6分:7cm~10cm,重度疼痛,疼痛劇烈,影響工作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