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淵(慢性鼻-鼻竇炎)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中醫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國中醫藥出版
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膿性鼻涕,鼻塞,頭痛或頭昏為主要癥狀。
(2)鼻腔檢查粘膜充血、腫脹,鼻腔或后鼻孔有較多的粘性或膿性分泌物。
(3)X 線鼻竇攝片有陽性表現。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2008 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訂的《慢性鼻-鼻竇炎的診斷和
治療指南》。
(1)病程持續超過 12 周。
(2)癥狀:①主要癥狀:鼻塞,黏性、膿性鼻涕。②次要癥狀:頭面部脹痛,嗅
覺減退或喪失。診斷時以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關癥狀為依據,其主要癥狀中的鼻塞,
黏性膿性鼻涕必具其一。
(3)檢查
①鼻腔檢查:來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膿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腫或有鼻
息肉。②影像學檢查:CT 掃描顯示竇口鼻道復合體或鼻竇黏膜病變。
(二)證候診斷
1.肺經風熱證:間歇性或持續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黃稠,嗅覺減退。可伴頭
痛,兼有發熱惡風,汗出,或咳嗽。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浮數。
2.膽腑郁熱證:鼻涕膿濁,量多,色黃或黃綠,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覺減退。可
兼有頭痛劇烈,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數。
3.脾胃濕熱證: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嗅覺減退。兼頭昏悶,或頭重脹,
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4.肺脾氣虛證:鼻塞,頭昏,記憶力減退,鼻涕混濁,時多時少。面色萎黃或白,
少氣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腫脹,并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舌淡,苔白,
脈細弱。
— 430 —
耳鼻喉科中醫診療方案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肺經風熱證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推薦方藥:銀翹散合蒼耳子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薄荷、淡豆豉、荊芥穗、牛蒡
子、桔梗、甘草、淡竹葉、蘆根、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藥:蒼耳子鼻炎膠囊、辛夷鼻炎丸等。
2.膽腑郁熱證
治法:清泄膽熱,利濕通竅。
推薦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當
歸、柴胡、生地黃、甘草、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藥:鼻淵舒口服液、鼻竇炎口服液等。
3.脾胃濕熱證
治法:清熱利濕,化濁通竅。
推薦方藥:甘露消毒丹合蒼耳子散加減。白豆蔻、藿香、茵陳、滑石、川木通、石
菖蒲、黃芩、川貝母、射干、薄荷、連翹、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藥:藿香正氣口服液等。
4.肺脾氣虛證
治法:健脾補肺,祛寒開竅。
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
胡、生姜、大棗等。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等。
(二)外治法
1.鼻竇置換療法:使用中藥灌洗液灌入鼻腔,以正負壓交替吸引分泌物。
2.理療:TDP 照射或紅外線照射等。
3.熏蒸法:選取芳香通竄的中藥進行熏蒸。
4.鼻腔(盥洗)沖洗法:辨證選方用藥或用高滲鹽水沖洗鼻腔。
(三)針灸治療
1.體針療法:主穴:迎香、攢竹、上星、印堂。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陰
交。每次選主穴和配穴各 1~2 個 。
2.艾灸法:囟會、前頂、迎香、四白、上星。配穴:足三里、三陰交、肺俞、脾俞、
命門。每次選主穴及配穴各 1~2 個。
— 431 —
耳鼻喉科中醫診療方案
(四)健康指導
1.預防感冒,指導病人正確擤鼻,正確使用滴鼻藥。
2.保持空氣流通,在污染環境中應佩戴口罩。
3.戒除煙酒,忌食辛辣。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評價指標:參照 2008 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訂的《慢性鼻-鼻
竇炎的診斷和治療指南》所推薦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SNOT-20)中文版。
癥狀
需要擤鼻涕
打噴嚏
流清鼻涕
咳嗽
鼻涕倒流(咽喉)
流膿鼻涕
耳悶脹
頭昏
耳痛
頭面部疼痛或壓迫感
難以入睡
半夜容易蘇醒
夜間睡眠質量不好
睡醒后覺得累
疲倦
工作效率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
沮喪、焦躁、易怒
憂慮
感覺不安或難堪
無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輕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中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重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治愈:鼻部癥狀消失,鼻腔檢查正常,療效指數≥90%。
— 432 —
耳鼻喉科中醫診療方案
顯效:鼻部癥狀明顯減輕,體征改善,療效指數≥66%。
有效:鼻部癥狀及體征改善,療效指數≥26%。
無效:鼻部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療效指數<26%。
(二)評價方法
1.記分方法:根據量表內容,由醫生詢問及檢查患者的情況后填寫門診評分記錄,
對患者癥狀體征進行評分。
2.療效評估方法:在治療前與治療后 1 月、3 月對患者的癥狀及體征進行評分,根
據總分值改變判斷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