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游風(脂溢性皮炎)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8-94)、
《中醫外科學》(李曰慶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年)。
(1)面部皮損處多為淡紅色或黃紅色如錢幣狀斑片,上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干
性皮脂溢出,多見干燥脫屑斑片。自覺瘙癢。
(2)常發于頭面、鼻唇溝、耳后、腋窩、上胸部、肩腫部、臍窩及腹股溝等皮脂
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興奮,皮脂分泌異常或有偏食習慣。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的診斷標準(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
生出版社,2012 年), 皮膚性病學》第七版(張學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年)。
(1)臨床特點
①皮損初起為毛囊性丘疹,逐漸擴大融合成暗紅色或黃紅色斑,被覆油膩鱗屑或結
痂,可見滲出、結痂、糜爛并呈濕疹樣表現,伴有不同程度瘙癢。
②好發于頭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經過,可反復發作。
(2)輔助檢查
真菌鏡檢:可見菌絲或孢子。Auspitz 征及束發征(陰性)。
(二)證候診斷
1.血燥證:皮損為淡紅色斑片,皮膚干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劇烈,頭發干燥無
光甚至可見脫發。舌質紅質干,苔白或少苔,脈弦或細數。
2.濕熱證:皮損為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并有滲出、糜爛、結痂,瘙癢遇熱加
重。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或滑數。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湯劑、中成藥
1.血燥證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 256 —
皮膚科中醫診療方案
推薦方藥: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苦參、
白鮮皮等。風熱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蠶等;陰虛血燥加知母、麥冬、天冬、夜交
藤等。
中成藥:當歸苦參丸、潤燥止癢膠囊等。
2.濕熱證
治法:疏肝健脾、清熱除濕。
推薦方藥:四妙丸加減。蒼術、牛膝、黃柏、薏苡仁、陳皮、半夏等。熱重于濕加
梔子、龍膽草、柴胡等;濕重于熱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藥:二妙丸、四妙丸、龍膽瀉肝丸、芩連片等。
(二)外治法。
1.外洗療法
濕性皮損可用香附、側柏葉、土槿皮、肉桂、丁香、皂角、透骨草等與洗發香波混
勻后局部外洗,隔日 1 次。或者姜黃消痤洗劑外洗,隔日 1 次。
2.外搽療法
①干性皮損可用苦蛇酊、重樓解毒酊、白屑風酊或外搽,日 2 次。
②干性皮損可用青黛膏、青鵬膏等外搽,日 2~3 次。
3.濕敷療法
濕性皮損,少量滲出者應用馬齒莧、苦參、黃柏、蒼耳子、野菊花、大青葉、龍葵、
丁香等中藥煎水局部濕敷。每次 20~30 分鐘,2 次/日。
(三)針灸療法。
1.血燥證:取膈俞、血海、風池、曲池穴,用平補平瀉法活血祛風。
2.濕熱證:濕重于熱:選足三里、豐隆、三陰交、陰陵泉、天樞穴。豐隆、三陰交、
陰陵泉、天樞用毫針瀉法,足三里用灸法。熱重于濕:選太沖、陽陵泉、日月、期門、
風池毫針瀉法。
(四)健康指導
1.飲食調理:注意營養飲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之品為主,少食油膩、辛辣食物、
忌煙酒濃茶咖啡等。
2.生活起居: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暢。
3.皮膚護理: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滌。
4.情志調攝:保持心情樂觀,釋放心理壓力,避免情緒過激。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 257 —
皮膚科中醫診療方案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8-94)。
皮損綜合療效評價標準:
以皮損形態、靶皮損面積、皮損瘙癢程度為總積分。
①臨床痊愈: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5%;
②顯效: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
③有效: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
④無效: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
(二)評價方法
治療前后,根據皮損形態、靶皮損面積、皮損瘙癢程度等進行皮損綜合療效評價。
應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計算公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