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消渴
消渴是由稟賦不足或恣食肥甘,或情志過極,房事不節,熱病之后等因素所致,以口渴多飲,多食而瘦,尿多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相當于“糖尿病”、尿崩癥”等病。
50.1 診斷依據
50.1.1 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
50.1.2 初起或病輕者“三多”癥狀不明顯或不全部具備, 病久常伴發眩暈、胸痹、中風、雀目、瘡癤、肺癆等。嚴重者可見煩渴、頭痛、嘔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見昏迷、厥脫危象。
50.1.3 空腹或餐后2小時血糖、葡萄糖耐量試驗、尿常規、尿比重等實驗室檢查有助診斷,必要時查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胰島素釋放尿試驗、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結合力及血鉀、鈉、鈣、氯化物等。
50.2 證候分類
50.2.1 燥熱傷肺: 煩渴多飲,口干咽燥, 多食易饑,小便量多, 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數。
50.2.2 胃燥津傷: 消谷善饑,大便秘結,口干欲飲,形體消瘦。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有力。
50.2.3 腎陰虧虛: 尿頻量多,濁如脂膏, 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 口干唇燥,失眠心煩。舌質紅,無苔,脈細弦數。
50.2.4 陰陽兩虛: 尿頻,飲一溲一,色濁如膏。面色黧黑,耳輪枯焦,腰膝酸軟,消瘦顯著,陽痿或月經不調,畏寒面浮。舌淡,舌苔白,脈沉細無力。
50.2.5 陰虛陽浮: 尿頻量多,煩渴面紅,頭痛惡心,口有異味,形瘦骨立,唇紅口干,呼吸深快。或神昏迷蒙,四肢厥冷。舌質紅絳,舌苔灰或焦黑,脈微數疾。
50.3 治療方案
50.3.1 辨證施治
50.3.1.1 燥熱傷肺證: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如消渴方加味。
50.3.1.2 胃燥津傷證: 養胃增液,潤燥通腑,方如玉女煎合增液承氣湯加減。
50.3.1.3 腎陰虧虛證: 滋養腎陰,方如六味地黃丸加減。
50.3.1.4 陰陽兩虛證: 溫陽滋腎固攝,方如金匱腎氣丸加減。
50.3.1.5 陰虛陽浮證: 育陰潛陽,益氣固脫,方如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湯加減。
50.3.2 其他療法: 肺胃燥熱證可選用生脈飲等清熱生津類中成藥;腎陰虧虛證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滋腎養陰類中成藥。
50.4 注意事項
50.4.1 并發癥處理
50.4.1.1 中風: 如患者出現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或頭痛頭暈等癥,應立即做頭顱CT檢查,盡早明確腦血管意外的性質,并參照“中風”診療常規處理。根據病情,必要時請神經科或腦外科會診處理。
50.4.1.2 胸痹: 若出現胸悶,心前區絞痛,向肩背部放射,應予心電圖檢查,立即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可參照“胸痹”、心痛”、心悸”診療常規處理。如胸悶,心前區絞痛持續不解,大汗淋漓,應立即查心
肌酶譜,予以心電監護, 密切觀察病情,給予中西醫綜合治療,必要時請心臟科會診。
50.4.1.3 水腫: 如出現兩下肢浮腫,小便泡沫,應作尿常規檢查,并檢查腎功能。若腎功能減退者,必要時請腎內科會診。
50.4.1.4 白內障等眼病: 若出現視物模糊,視力減低者,應請眼科會診,以明確是否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疾患,并給予協同處理。
50.4.1.5 痹證: 消渴患者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日久可產生肢體末梢疼痛麻木,或有異樣感覺等末梢神經炎,可參照“痹證”診療常規處理。
50.4.1.6 癰疽: 如肢體或軀體癰疽久不收口,應查血糖、尿糖。如為糖尿病引起,除給予抗生素治療外,應積極控制血糖,并請外科會診協助診治。
50.4.1.7 肺癆: 若出現咳嗽、咯血、潮熱、盜汗、消瘦,胸部X線攝片見有結核病灶,痰中找到結核桿菌,可參照“肺癆”診療常規處理,及時請結核病院會診。
50.5 療效評定
50.5.1 治愈: 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相關指標多次正常。
50.5.2 好轉: 主要癥狀及有關實驗室檢查相關指標有改善。
50.5.3 未愈: 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相關指標無變化。
50.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第7條,第43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1條,第45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