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水臌
水臌是因肝病或蠱蟲病日久,或長期飲酒,或腹內有積,阻礙氣血水液運行,水積于腹,而以腹脹如鼓,腹壁膚色蒼黃,青筋顯露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相當于“肝硬化腹水”。
35.1 診斷依據
35.1.1 初期脘腹作脹,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有移動性濁音。
35.1.2 繼則腹部脹滿,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臍孔突出。
35.1.3 常伴有乏力、納呆、尿少、浮腫、出血傾向等,可見面色萎黃、黃疸、肝掌、蜘蛛痣等。
35.1.4 實驗室檢查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35.1.5 腹部B超及CT檢查,可見腹腔大量積液,肝臟縮小,脾臟增大及門靜脈增寬,X線攝片食道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可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檢查符合漏出液特征。
35.1.6 本病應與腹腔內腫瘤及結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鑒別。
35.2 證候分類
35.2.1 氣滯濕阻: 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痛,飲食減少,食后作脹,噯氣不適,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
35.2.2 寒濕困脾: 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顏面微浮, 下肢浮腫,脘腹痞脹, 精神困倦,怯寒懶動,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
35.2.3 濕熱蘊結: 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溏垢,兩目、皮膚發黃。舌邊尖紅,舌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或數。
35.2.4 肝脾血瘀: 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肋刺痛,面色暗黑,面頸胸臂有血痣,呈絲紋狀,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35.2.5 脾腎陽虛: 腹大堅滿,朝輕暮重,面色蒼黃,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淡紫,脈沉弦無力。
35.2.6 肝腎陰虛: 腹大脹急,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暗, 唇紫口燥,心煩失眠, 牙齦出血,鼻衄時作,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35.3 治療方案
35.3.1 辨證施治
35.3.1.1 氣滯濕阻證: 疏肝理氣,行濕除滿,方如柴胡疏肝湯合胃苓湯加減。
35.3.1.2 寒濕困脾證: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方如實脾飲加減。
35.3.1.3 濕熱蘊結證: 清熱利濕,攻下逐水,方如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加減。
35.3.1.4 肝脾血瘀證: 活血化瘀,行氣利水,方如調營飲加減。
35.3.1.5 脾腎陽虛證: 溫補脾腎,化氣行水,方如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濟生腎氣丸加減。
35.3.1.6 肝腎陰虛證: 滋養肝腎,涼血化瘀,方如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加減。
35.3.2 其他療法: 氣滯濕阻證可選用逍遙丸、二陳丸等理氣化濕類中成藥;寒濕困脾證可選用理中丸、參苓白術散等溫中健脾化濕類中成藥;濕熱蘊結證可選用梔子金花丸等清熱利濕類中成藥,以及疏肝理氣類中成藥;脾腎陽虛證可選用濟生腎氣丸等溫陽利濕類中成藥;肝腎陰虛證可選用如六味地黃丸等滋養肝腎類中成藥。
35.4 注意事項
35.4.1 并發癥處理
35.4.1.1 上消化道出血: 絕對臥床休息,禁食,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嘔血及便血量。及時補充血容量,止血,參照“吐血”、便血”診療常規處理。
35.4.1.2 肝昏迷: 迅速去除各種可能誘發肝昏迷的因素,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積極予中西醫綜合治療。
35.4.1.3 腹水: 在中醫藥治療的基礎上, 可聯合運用利尿劑,在使用過程中隨時觀察電解質情況,及時予以糾正。
35.4.2 飲食: 宜軟食,注意營養均衡,進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飲食。予低鹽或進無鹽飲食。有肝昏迷先兆時,控制蛋白質攝入量。
35.4.3 注意保暖,預防感冒、腹瀉等感染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35.5 療效評定
35.5.1 治愈: 腹水及全身癥狀緩解或消失,肝功能檢查基本恢復正常。
35.5.2 好轉: 腹水及其他癥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5.5.3 未愈: 腹水未見減輕,其他癥狀及肝功能檢查無改善,或惡化。
35.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第8條,第6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1條,第19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