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辜鴻銘
辛亥革命后的晚清,街道上早就因“剪發易服”運動而失去了男士長辮的蹤影,人人都要破除陳規陋習,但卻因過分西化而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這何嘗不是另一種陋習呢。
正如辜鴻銘先生隱晦地表達:”心中無舊習,外在即使有辮子有何妨,但若是內心被另一種陋習所拘束,即使沒了辮子也難逃心中的枷鎖?!?/p>
這位怪誕的奇才早已發現,當年的中國人應該做出的思想革命絕非一星半點。
時隔多年,辜鴻銘是公認的滿清第一人,從兒時的天賦異稟到晚年的恃才放曠,到達許多人窮盡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 卻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背負賣國的惡名。
很多人殊不知如果沒有辜鴻銘,不知當今會有多少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最令人惋惜的,當屬他因犯了眾怒被趕出北大,看起來,當年這一切的主使人胡適是在“替天行道”,蔡元培的無奈也是順勢而為,實際上,眾人趕走辜鴻銘又何嘗不是新時代的悲哀。
“狂儒”辜鴻銘的童年
辜鴻銘的父親是辜紫云,地道的福建泉州人,操著一口地道的閩南語,早年間隨祖輩來到南洋。
幾年的時光過去,因為勤勞能干和廣結人脈,辜紫云積累下很高的聲望和一筆不小的財富,之后辜紫云任職一家橡膠園的主管。
自學英語和馬來語,還結識一位了西洋美女,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墜入愛河,不久就宣布結婚,之后一代“狂儒”辜鴻銘在這馬來半島上出生了。
因為家庭原因,父親說馬來語、英語、中文,而母親說葡萄牙語和英語。
在這樣的復雜環境熏陶下,辜鴻銘自小便展現出驚人的語言天賦,對語言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理解能力和超乎尋常的記憶力。
就連橡膠園主——英國人布朗先生也對這個聰明的混血兒非常喜愛,將辜鴻銘收為義子,給他買了很多超出年齡段認知的著作,諸如莎士比亞、培根的作品,完全不是小孩子能夠讀懂的。
但令人震驚的是,辜鴻銘不僅全部讀完,還能提出很多新的見解,這讓和辜鴻銘的父母和布朗先生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隨后他們認定辜鴻銘對語言和文學有著極高的天賦,一定能有一番大作為。
天才的求學之路
1867年,天賦異稟的辜鴻銘年僅十歲,卻早已飽讀歐洲各國文學巨作。在辜鴻銘長大的日子里,布朗先生也擺脫單身,有了美滿的家庭,但對辜鴻銘一如既往的好。
經過布朗夫婦和辜家的商量,一致認為辜鴻銘應該跟隨布朗一家到英國學習,只有讓辜鴻銘受到當時最好的教育,才不枉辜鴻銘與生俱來的才華。
臨近出發的日子,辜紫云帶辜鴻銘在祖先的牌位前跪拜祈福,三炷香之后對辜鴻銘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永遠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p>
這句話讓辜鴻銘銘記了一輩子。
隨后,辜鴻銘跟隨布朗,去往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
在英國的求學日子里,辜鴻銘展現出來讓所有同齡人自愧不如的才華,很快便超額修完了學校課程。
1870年辜鴻銘去往德國開始科學課程的學習,以辜鴻銘的能力,很快便修完全部課程并回到英國。
這次辜鴻銘開始了各國語言的學習,就好像英雄配了寶劍一般,辜鴻銘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很快就熟練掌握了英語、希臘語、德語、拉丁語、法語,之后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世界知名的愛丁堡大學。
還認識了時任校長的托馬斯·卡萊爾(世界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校長給了辜鴻銘極高的評價。
1877年,辜鴻銘在愛丁堡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之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赴德國,前往萊比錫大學研究文學與哲學。
此時,僅僅在愛丁堡大學經過短短數年的學習,辜鴻銘已經掌握九種語言,還接連獲得文學、理學、神學、哲學等十三個博士學位.
不僅是學校的風云人物,也真正成為學貫古今中外的天才青年,甚至上學期間寫的書還成了萊比錫大學的必讀書物。
天才學者辜鴻銘的歸鄉路
1880年,辜鴻銘飽讀各國經典,帶著常人苦讀一生也難以逾越的知識量,返回故鄉馬來半島,并在殖民政府當差。
僅一年之后,辜鴻銘遇到了馬建忠,二人相見恨晚,徹夜長談三日。
從那之后辜鴻銘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之后辭去政府官員的職務,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3年后,辜鴻銘開始發表宣揚中國文化的文章,陸續將各種中國名著典籍翻譯成冊。
又過了兩年,辜鴻銘動身前往中國,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親自接見,排場聲勢浩大,張之洞親自給辜鴻銘委命外文秘書,主要負責翻譯各國文字。
在1885年到1911年之間,辜鴻銘受到非常多嘉獎,多國文豪和政治人士也慕名而前來拜訪。
1916年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盛情邀請,辜鴻銘續職英國文學教師。
兼容并包的“缺點”
辜鴻銘續職不久后,胡適也擔任北大的教員,二人的思想道路可以說是兩個極端:辜鴻銘肯定中華傳統文化而貶低西方文化,胡適則剛好相反,二人思想上的碰撞終究演變成了現實中的相互鄙視。
國外歸來的胡適在北大演講結尾念了一句英文詩,而辜鴻銘卻在臺下用英文叫囂胡適的發音是英國下等人的發音。
而反過來,胡適在接手北大的校報上化名嘲諷了辜鴻銘留辮子。二人在北大的“斗爭”既有趣又好笑。
但是隨后,《申報》與《時報》刊發了莫須有的文章,文章中說辜鴻銘將請日本人幫助復辟帝制。
頃刻之間,一代文學大師辜鴻銘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很多學生紛紛希望北大辭退辜鴻銘,在此之中羅家倫(胡適的關門弟子)更是上書請求辭退。
而此時蔡元培也已經不是北大校長,無法袒護辜鴻銘,之后辜鴻銘也不堪壓力,辭去了北大教員一職。
結語
時隔多年,我們無法了解到當時是不是胡適先生的陰謀,讓辜鴻銘最終含冤離職。但與其來回爭論辜鴻銘的冤罪和人所為,不如讓我們從辜鴻銘的所做所為中獲得難得的啟發。
首先,辜鴻銘雖然支持帝制,但卻是支持“明君帝制”,對于慈禧和袁世凱之流,前者在生日之時寫下“天子萬年,百姓花錢。
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對后者更是寫詩謾罵。其次,辜鴻銘對中華民族的意識理念極度自信,很早就開始諷刺各國宣揚中華,辜鴻銘一向恃才放曠,絕不會與他所低看的人同流合污。
雖然當時的絕大多數人受到胡適全盤西化的思想影響,讓很多人開始“恨國”,就如辜鴻銘所說的腦袋里的辮子拘束了學生們一樣,可現如今明白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人越來越多,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正如辜鴻銘的愿景一樣,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