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讀了《宣統帝退位詔書》,宣告了清朝滅亡。根據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規定,“皇帝”尊號仍存不廢,溥儀可以繼續生活在紫禁城后半部分。
這個“小朝廷”雖然對外不能再發號施令了,可在紫禁城內依舊保持著陳規舊制。滿清遺老們把年少的溥儀依舊視為皇帝,每天對他都是三跪九叩。隨著溥儀自我意識覺醒,他也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皇帝。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派人趕出了紫禁城。馮玉祥后來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在中華民國的領土內,甚至在中華民國的首都所在地,竟然還存在著一個廢清皇帝的小朝廷,這不僅是中華民國的恥辱,且是中外野心家時刻企圖利用的禍根。”
當天上午9點多,溥儀正在儲秀宮跟皇后婉容吃著蘋果。突然,內務府大臣們匆匆走進來,為首的一人拿著公文不停地說:“皇上,皇上,馮玉祥派軍隊來了,還有李鴻藻后人李石曾,說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拿來這個,叫簽字!”
溥儀嚇得直接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落到地上。短短3個小時后,溥儀一行就離開紫禁城,當他再次回到這里時,早已物是人非,而且紫禁城也改名為故宮,還成為了一處著名旅游風景區,需要買票進入。
那么,當溥儀再次回到曾經的“家”時,又發生了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呢?這一切都要從溥儀接受改造說起。1950年8月1日,末代皇帝溥儀一行被蘇聯政府送上回國的火車。溥儀內心根本不希望回國,為此不惜拿出珍寶賄賂蘇方相關人員,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
當年8月5日,溥儀被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隨行人員包括他的岳父榮源、弟弟溥杰、三妹夫潤祺、醫生黃子正、隨從李國雄等人。初到戰犯管理所,溥儀就給工作人員留下深刻印象,“頭戴黑禮帽,身著黑西服,一手持文明杖,一手挎件風衣,隨身攜帶一個黑皮箱,后面跟著一幫隨從。”
管教黃國城先是向溥儀等人介紹了相關條例,之后將一套新的囚服遞給溥儀。溥儀明顯有情緒,起初根本不愿換上囚服。黃國城回憶時說:“溥儀對這衣服有想法,他總覺得這個衣服好像壽衣、死人衣裳,穿上這衣裳就完了。”
溥儀囚服的編號是“981”,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編號成為他的名字。盡管成為了戰犯之一,可溥儀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每天都要求隨行人員伺候他,而且還要對他三跪九叩。
溥儀有這樣的舉動沒有出人意料,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畸形環境中,所有人看到他都是三跪九叩。溥儀也承認這一點,他說:
“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里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眼看溥儀跟隨從住在一起無法實現改造的目標,黃國城決定把溥儀跟他們分開。溥儀苦苦哀求不要將他跟隨從分開,他說:“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他們不在我身邊,我等于就死了……”
溥儀的反對以失敗告終,他被安排跟其他戰犯在一起居住。從這時開始,最基本生活技能也不具備的溥儀,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學起。在普通人看來無比尋常的事情,比如疊被子、洗衣服、系鞋帶等,溥儀都無法自行做到。
護士長趙毓英對溥儀就頗為同情,她后來回憶時說:
“溥儀自己也沒辦法,他的家人都與他分開了,現在與他同屋里的人沒有義務幫著他。他就跟不上人家,早晨到了鐘點該疊被的時候,大家很快把被整理好,像軍隊那樣的。他被子疊不上,穿衣服穿不上,大家上外面集合去了,他也跟不上;衣服更不會洗,所以這個階段他根本就沒洗過衣服。想求人家他也開不了口;洗衣服,弄個盆,鼓弄半天也弄不上來,就挺遭罪的。”
是不是不敢想象?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在其他戰犯來看,溥儀跟小孩子差不多,為了讓溥儀盡快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管教們想了很多辦法,而溥儀本人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也努力學習。
經過一段時間改造,溥儀的身體情況也有很大改觀,他后來在自傳中寫道:
“因為我是高高在上地活了四十年,一下子掉在地平線上的,所以總是不服氣、生氣、委屈得慌;又因為許多事實告訴我,我確實不如人,所以又泄氣、惱恨、自卑和悲哀。總之,架子被打掉了,標尺還留著。我所以能明白這個道理,是因為后來發現了不能用我的標尺去衡量的人。”
在改造期間,溥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他主動提出到醫務室內當助手,給病人抓藥,因為他當年在宮內跟著老師學習過一段時間中醫。1955年3月,賀龍等人來訪撫順視察,期間來到戰犯管理所。
當聽了戰犯管理領導介紹溥儀接受改造情況匯報后,賀龍專門見了溥儀,還對他說:“你好好學習,好好接受改造吧,你將來能親眼看到社會主義建設實況的!”賀龍這番話的意思是告知溥儀,將來他是有機會被特赦的。
對于自己被特赦,溥儀是萬萬沒想過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任何人都可能會被特赦,唯獨我不可能。”然而,溥儀卻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特赦戰犯之一,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泣不成聲。
1956年,中共中央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最終確定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總方針。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理戰犯問題便提上的議事日程。當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就進一步寬大戰犯的政策進行了說明。不過,毛主席對釋放戰犯進行了反復考慮,他表示立即釋放時機不成熟,原因是:“放早了,老百姓還不那么清楚,我們也不好向老百姓說明,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好了,我們再來放。”
1959年9月4日,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國人大提出特殊戰犯的建議。毛主席給出的原因是:
“黨和人民政府對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罪犯實行懲辦和寬大相結合、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政策,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績。在押各種罪犯中的多數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有不少人確實已經改惡從善。根據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認為,在慶祝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對于一些確實已經改惡從善的戰爭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犯,宣布實行特赦是適宜的。采取這個措施,將更有利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于這些罪犯和其他在押罪犯的繼續改造,都有重大的教育作用,這將使他們感到在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只要改惡從善,都有自己的前途。”
毛主席的建議很快得到黨內外的積極擁護和支持,9月18日官方報紙在頭版刊登了毛主席的建議,同時配發了《改惡從善,前途光明》的社論,這在全國各地戰犯管理所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特赦,關于戰犯人員名單格外受人關注,當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名字出現在名單上時,中央內部有不同的意見。然而,毛主席卻認為特赦溥儀意義重大,他說:“要放,就先放'皇帝’,我們共產黨有這個氣魄。”
1959年12月4日,撫順天寒地凍,可戰犯管理所里熱鬧非凡,300多名戰犯被集中到管理所俱樂部大禮堂。溥儀坐在前排的座位上,他抬頭看到主席臺上方掛著橫幅,上面寫著:撫順戰犯管理所特赦大會。
隨著代所長金源走上主席臺,現場立即安靜起來,簡單的開場白結束后,時任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劉生春宣讀特赦人員的名單。戰犯們都無比期待,溥儀在幾天前就接到通知,可他對此不抱有希望,其他戰犯更是公開說:“除非剩下溥儀,要不剩他就不會剩我!”
劉生春讀出第一個名字,“愛新覺羅·溥儀!”溥儀不敢相信自己被特赦了,直接愣在座位上。大約過了一分鐘,坐在溥儀身后的溥杰推了一下他:“大哥,你被特赦了,快去領特赦書。”
溥儀這才清醒過來,緩緩站起來走向主席臺,彎腰接過特赦書。當溥儀轉過身來時,所有人都發現他早已淚流滿面,嘴里不停地說:“祖國,我的祖國啊,你把我改造成了人!”溥儀的特赦書曾廣為流傳,全文如下:
“遵照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特赦令,本院對在押的偽滿洲國戰爭罪犯愛新覺羅·溥儀進行了審查。罪犯愛新覺羅·溥儀,男性,五十四歲,滿族,北京市人。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1959年12月9日,溥儀登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故宮是回不去了,溥儀暫時借住在五妹金韞馨家里。不久,溥儀在周總理安排下來到北京植物園擔任賣門票和園丁的工作。一年后,上級根據溥儀的個人選擇,將他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成為一名文史專員。
對于溥儀來說,能有這樣的工作是他不敢想象的,為此非常努力。溥儀更沒有想到,他很快迎來了自己的最后一段婚姻。196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溥儀跟北京關廂醫院護士李淑賢結為夫婦,這是他第五任妻子。
或許人生經歷了太多挫折,溥儀無比珍惜李淑賢,兩人婚后生活頗為幸福,他不止一次地在外人面前說:“1962年五一節,我和李淑賢建立了我們溫暖的家,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李淑賢也承認這一點,她后來說:“溥儀當過皇帝,而我卻是個普通護士,然而我們真誠相愛,無論是溥儀所在的全國政協,還是我所在的醫院,人們都知道溥儀對我特別好。”那時人們結婚后,往往會到公園里游玩。
婚后,溥儀決定帶著李淑賢回曾經的“家”看看,而這個“家”就是北京故宮。據李淑賢回憶,那是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她前一天參加了活動比較累,可又不想掃溥儀的興致,于是兩人一大早就出發前往北京故宮。
溥儀準備從故宮北邊的神武門進入,遙想30多年前也是從這里離開的,他凝視城門很久后對李淑賢說:“當年啊,我就是在這兒讓馮玉祥給轟出宮的……”溥儀說這番話時語調平靜,完全沒有那種惋惜的情緒。
就在這時,故宮工作人員走到他們身旁說:“同志,請買票。”事實上,溥儀如果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完全沒有必要買票的,而且還會受到熱情接待。但是,溥儀來之前就已經決定買票進入,以普通游客進去看看。
溥儀來到售票處買了兩張成人票,檢票進入后他邊走邊向李淑賢介紹當年在故宮里生活的點點滴滴。游覽了一番后,溥儀和李淑賢坐在長椅上,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人群,溥儀再次提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3歲進宮,19歲離開了這里,哎,如果不是……”溥儀長嘆一口氣,言下之意是告訴李淑賢如果自己沒有生在帝王家就好了。李淑賢又問:“當年你被趕出來時害怕嗎?”溥儀似乎又回到了故去,沉默一會兒說:
“怎么不怕呢?我當時嚇得不知所措,連我父親也緊急叫來了宮里。怕景山上打炮呀。實際上,這是假的。去年,在政協開會,我見著了鹿鐘麟。他告訴我,讓景山上開炮是嚇唬我。那時,景山上根本沒大炮,所以,也不可能開炮轟炸故宮。這是他臨時急中生智,編出來逼我出宮的……”
說完這段話后,溥儀又莫名其妙地笑起來。1967年10月17日,溥儀在北京病逝,終年61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溥儀拉著李淑賢的手不停地說:“我還不應該死呀,我還給國家做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