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行政區劃中,地級市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盡管《憲法》規定我國基本實行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但省和縣之間的地級市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一級。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有獨特的歷史緣故,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國發展迅猛,城市化速度極快。地級市大多由古代的州府演化而來,由一個實力極強的中心市市區來統轄附近一些縣級區劃,但也有例外,有些地級市的區劃就極為怪異,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江西省宜春市。宜春的行政區劃之獨特堪稱全國之最,這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宜春市區的位置極為偏離。宜春市目前僅袁州區一個市轄區,但其卻位于整個宜春市最邊緣之處,所以市區和東部數縣的聯系非常薄弱,且東部數縣緊靠省內實力最強的省府南昌,這更使得宜春市區的吸引力下降。
其次宜春市區的實力較弱。根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袁州區的GDP總量在全宜春10個縣市區中僅排第3,而人均GDP竟排倒數第一;根據2008年住建局的統計數據,宜春市區甚至不如下屬的豐城。
這兩點出現一點都少見,而宜春竟占兩點,令人費解。實際上宜春這種情況并非自然形成,傳統江西行政區劃也并非如此,現今宜春之怪,正是由于它實際上是近現代由古代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拼湊而來,所以相當不協調,而出現這種格局,又源于一系列歷史因素的疊加。
行政區劃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模式,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家需要按照地域進行管理,行政區劃便誕生,戰國中期開始,部分大國進行封建改革,為集權將一些懸置地區進行直轄而不繼續分封,“懸”后來演變成中國2000多年來最穩定的行政區劃“縣”。中國行政區劃經過2000多年演變,最終形成穩妥的三級行政區劃,于是出現明清“省—府—縣”的基本格局,建國后由于生產力進步出現基層政府,增加了“鄉鎮”一級。
清代行政區劃
周振鶴先生將中國的行政區劃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兩個: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所謂“山川形便”就是根據山脈,河川等天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使行政區和地理區一致,這自然最為合適,今天許多省份的分界線都是天然地理屏障,如果江西和福建之間的武夷山脈;而“犬牙交錯”則是為相互制衡,故意破壞山川形便的原則,典型的如將與四川聯系緊密的漢中劃給陜西。
具體到江西,江西三面環山、一面向江,這種封閉地形使江西天然渾然一體,非常適合“山川形便”原則,于是漢初成立的豫章郡與今天江西省幾乎完全一致,但由于江西處于南方中心地區,在之后演化中,江西的整體行政區劃格局也出現變動,如唐代江南西道便兼帶湖南,元代江西行省甚至管轄廣東,宋代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更是犬牙交錯,但到明代后江西省行政區劃也基本穩固,之后600余年除九江江北劃界和婺源隸贛外,幾乎穩定。
漢初江西還是以南昌為中心的一個整體的豫章郡,后隨著各地開發及部分要地的等級提升,多地單獨成州郡,到清代雍正之后,形成十三府一州的格局:
南昌府(贛江下游主體部分,同時兼帶因人口不足而難以獨立成州府的修河流域)
饒州府(饒河流域,富庶平原地區,府治鄱陽)
撫州府(撫河流域,贛撫平原)
吉安府(以吉泰平原為核心,贛民系第二大中心)
贛州府(贛江上游,贛南丘陵)
九江府(長江沿江區)
廣信府(信江流域,地處江西入浙要道,唐代安史之亂后開發迅速,成為獨立州府)
袁州府(袁水流域,與湖南淥水,形成袁淥走廊,連通湘贛兩省)
南康、臨江、南安三府(府治分別為星子、清江、大庾,分別扼制贛江下、中、上游關鍵部分,北宋時期江西發展迅速,贛江地位提升,三地升級為二級行政區)。
建昌府(扼守江西入閩通道,府治南城)。
瑞州府(錦江流域,南昌西部要沖,南唐分離,府治高安)
寧都直隸州(清代從贛州劃分,扼守贛南入閩要道)。
這其中有些是由一個較完備的地理大區形成的自然經濟文化大區,如南昌、吉安、撫州;有些則屬于傳統交通要地,如袁州、廣信;有些則是因地處要塞被升格為州府,這一類包括“贛江三府”、建昌和寧都州。
具體說到宜春,宜春縣原為古代袁州府附郭縣,袁州四縣(宜春、萬載、分宜、萍鄉)之首,宜春城并非傳統區域大城,但宜春城在戰略上卻很重要,宜春城位于袁水上游最為開闊的一塊平地,扼守著從湘入贛的袁淥走廊。但今日的宜春遠超袁州府,現在宜春10個縣區市,可以分為5個部分:
舊袁州府屬地:袁州區(宜春縣)、萬載縣
舊瑞州府屬地: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新昌縣)
舊臨江府屬地:樟樹市(清江縣)、
舊南昌府東部地區:豐城市
舊南昌府西部地區(修河流域):奉新縣、靖安縣、銅鼓縣
這十地中,高安為舊瑞州府城,與省府南昌聯系緊密;清江為舊臨江府附郭,臨江為古代商業重鎮,樟樹鎮更名列四大鎮之一,名聲極盛;豐城為省府南昌傳統大邑,物阜民豐;這三縣實力均遠超袁州區,而其他縣多與宜春聯系也不緊密,這使袁州區的處境極為尷尬;而更尷尬的是,舊袁州四縣中,萍鄉和分宜兩縣現又不屬宜春。也就是說,自家的縣沒了,管一堆別人家的縣,那這種情況究竟是從何而來的?
這其實是一系列變故后形成的結果,首先民國時期中國行政區劃出現兩次巨大變動。
廢府存縣。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對中國傳統行政區劃制度進行大規模改革,1913年民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把省和縣之間的“府”一級行政區劃廢除。
這種改革本意是想搞“省——縣”兩級制度,精簡機構,但由于中國規模龐大,兩級機構實際上并不現實,于是省和縣之間加一個實體的區劃“道”作為中和,“道”原本是清代位于省和府之間的監察機構,一“道”通??缭蕉喔?,現在也變成行政區,但各省設道過少,各道轄區過大,轄縣數量太多,也不具實際的區劃意義,于是這一級后被廢。在之后,為在省縣之間進行緩沖,從民國一直到新中國時期,陸續設立過不同的機構,但始終無正式名分,甚至現在國家憲法規定的行政機構仍是“省-縣-鄉”三級。
廢府存縣本身是不成功的嘗試,隨著后續發展,二級行政區在今天又以“地級市”的形式恢復,但是在區劃上卻由于大量變故出現重組,今天中國多個地級市行政區均與古代傳統轄區變化巨大,有些甚至造成極大影響,如徽州府等,而袁州府同樣如此。
市的建立。現今“地級市”與“城市”在概念上并不等同,城市可理解為一個工商業發達的人類聚集點,是點狀區;而地級市卻是一個“涵蓋主城和多個縣城,及區域內所有鄉鎮和農村”的片狀概念。由于“市”這個名稱迷惑性太強,極易讓人對行政區劃上的“地級市”和人文上的“城市”兩個概念混淆,這根源也是20世紀后一系列行政區劃的改革。
中國古代沒有“市”這種點狀行政區的概念,只有省、府、縣這種片狀區,而府所駐的城,實際上也是一個縣的縣城,即附郭縣,而附郭縣管理的區域則遠不止城區,還包括大片農村。直到1921年,民國才從西方引入“市”制,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地方設市,而此時的“市”,就是管理市區以及連帶的一點郊區的“城市”。在此背景下,許多縣的城區被劃出設市,縣則依舊存在。如南昌,傳統南昌府府城是由南昌縣和新建縣南北分治,兩縣縣城合并及南昌城,廢府存縣后,南昌仍歸屬兩縣管轄,1926年南昌城被劃出設市,南昌、新建兩縣政府則根據傳統寄居在城內,抗戰結束后,南昌縣城搬到蓮塘,新建縣經過輾轉,最終在1961年于長堎鎮新建造一座縣城。
所以在長期以來,我國市是市,縣是縣,兩者屬于同級行政區劃,互不隸屬,而共同屬于一個上級,在一些老地圖上,一個地名出現三次也是這個原因。
大寫紅字表示九江地區,紅色圓圈指九江市,旁邊為九江縣
但現在地級市卻直接管理縣,出現“廣域市”的情況,這和國家工業化發展有關,工業時代地區經濟通常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城市發展,1959年9月17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使得市可以管理縣,而改革開放后國家飛速發展,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經過大規模的“撤地設市”,最終現在的格局。
民國時期的廢府存縣和市制影響巨大,從“郡-府”近2000年的二級行政區突然被廢,之后又匆忙重組,使得地方行政區有了大規模變化的可能,加之大量發達城鎮被定為市進一步影響了地方政經格局,使得許多維持近千年的行政區劃版圖出現變故,由于江西是近代被邊緣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于是行政區劃變動最大,許多曾經的州府均被廢,而一些工礦中心則升為市,影響至今。
經過民國時期一系列混亂的變故,到1949年江西行政區劃如下,南昌設市,當然,這是僅管轄市區的狹義市,屬于省轄,而剩余部分則成為“南昌專區”,機構設置在南昌縣,南昌市與南昌專區平級。
可以看到,相對于傳統州府,贛西的臨江府和瑞州府均被廢,兩府大部分縣歸南昌,小部分縣歸袁州,而原屬南昌府的武寧、修水歸屬九江,銅鼓歸屬宜春。
這種變故可以理解:瑞州府本為南昌蔭蔽,臨江府則控制贛江要道,現在既然江西地位下滑,而省府南昌成為中心城市,兩府存在的必要性喪失,更邊緣的袁州地區則保留。位于修河流域的修水、武寧、銅鼓三縣地方過于偏遠,本自為一體,但由于人口稀少古代沒有成為州府而隸屬南昌,現在在九江近代崛起的大背景下,修水武寧順水推舟歸屬九江,銅鼓就近歸屬袁州,也成必然。
到了1952年,國家穩定,對專區進行大規模精簡整合,南昌和袁州兩行署區合并為新南昌地區,于是此時南昌地區規模極大。
但是1958年發現了一件大事:南昌、新建兩縣劃歸南昌市。
兩個附郭縣重新劃入南昌市與“大躍進”有關,當時全國多市都出現類似情況:各鄰縣并入省城,就近支援省城發展工業。但是當時南昌專區還在南昌縣,而南昌縣劃到了南昌市,等于南昌地區的機構是在別人家地盤上辦公,這自然不便,于是1958年12月 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南昌專署遷往宜春縣。至此豐城、靖安、奉新三縣隸屬宜春至今。
至于為何遷往宜春縣,一方面是節省經費,畢竟之前袁州專區就設在宜春縣,且宜春本就是贛西傳統政治中心,遷回去合情合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為平衡贛西考慮,畢竟當時贛西已經沒有一個行政中心,總之宜春縣成了一大片地區的行政中心。但之后又發變故,大躍進破壞國民經濟平衡,1961年國家調整經濟結構,壓縮城市規模,于是南昌縣和新建縣又被南昌市劃出,于是,行政區劃實際上和1958年前一樣,但專區駐地卻從南昌縣轉移到了宜春,山區縣宜春也迎來了自身歷史巔峰,甚至連省府的附郭南昌、新建兩縣都歸宜春。
但很顯然這是不合理的,僅6年后,南昌和新建兩縣就重新劃入了南昌市。但其他縣卻留在了宜春,而贛西地區本身經濟格局的變動:即萍鄉、新余兩縣的崛起又更加劇了復雜局面。
萍鄉原為袁州四縣中最靠西的一個,近代發現了優質煤礦可供應工業中心漢口,于是飛速發展,成為袁州四縣最強縣,據統計1782年萍鄉縣人口僅13萬,在袁州四縣排第三,到民國時萍鄉人口已占袁州四縣中30%以上,而1953年萍鄉縣人口達61.2萬,竟占舊袁州四縣的46.1%!于是1970年,萍鄉升格為地級省轄市。
新余則是意外,1958年蘇聯專家在贛中勘測到70億噸大型鐵礦,國家決定在煤炭基地萍鄉和交通要地豐城之間的新余建設大型鋼鐵基地,大量資源投入新余并設市,盡管后發現蘇聯專家是誤測,贛中并無大鐵礦,加之國家壓縮鋼鐵工業規模,新余在1963年撤市重新復縣,但新余鋼鐵工業部門相當爭氣,通過不斷革新工藝等重新確定了自身的競爭力,1983年新余重新設市,還帶走了分宜縣當腹地。
萍鄉和新余的設市,宜春就形成當今局面。
由于州府一級行政區劃維持上千年,近代行政區劃劇烈變革到現在也不過百年,于是在傳統文化認同和心理歸屬上出現了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江西,這種情況也不止在宜春一地出現,但宜春確實最嚴重,簡單分析一下:
江西行政區劃變故簡單分為以下幾塊。
贛南的南安府、贛州府和寧都州三地合并成贛州市,但由于贛南本身是自成一體的客家文化圈,贛州又是贛南傳統行政中心,南安府和寧都州實際都從贛州分出,所以向心力較強。
撫河流域,建昌府被并入撫州府,撫河流域的中心從古代開始一向就在南城和臨川兩地變化,北宋開始兩地分離,近代由于南城受到戰爭破壞嚴重,兩者再次合并,中心定在臨川,但這兩家地緣聯系非常緊密,自古人文相親,所以融合也較順利。
贛北,九江大幅擴大,修河流域前文已述,舊南康府星子、都昌和永修三縣歸屬九江,由于九江近代發展成江西中心城市,輻射力大幅擴大,加之南康府星子、都昌本就是從江州劃出,且九江與星子共享廬山這一文化符號,除永修與南昌聯系緊密外,合并也較為自然。
唯獨和宜春相像的是上饒,現在的上饒是由饒州府和廣信府兩地合并而成(外帶婺源),古代饒州實力超過廣信,饒州府城鄱陽的規模也遠大于廣信府城上饒。近代處于內陸的饒州府衰落,幾乎整體并入廣信府,后饒州府的經濟中心景德鎮因工業,廣信府屬縣貴溪因交通劃出成了景德鎮市和鷹潭市,所以上饒行政區劃也獨特。但一方面廣信府本身結構較完整,七縣中六縣仍屬上饒,加上近代開始上饒隨著浙贛鐵路等崛起成大城,實力遠遠提升,所以上饒的行政區劃如今雖然也有非議,但比宜春還是小得多。
而宜春,便一直維持如此尷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