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與教育體制改革問題調研報告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一、研究背景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必要保證。胡錦濤同志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針,順乎民心,合乎民意,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意愿。
二、黨和政府堅持不懈地促進教育公平取得顯著成績
1、農村教育得到加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每個家庭都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教育公平.
2005年,小學普及率達到99%,初中普及率達到95%,在世界9個人口大國中走在前列。2005年,全國財政預算內農村義務教育撥款達1567億元,比2000年的604億元增加963億元,增長159.44%,平均每年增幅達21.01%;2005年全國財政預算內農村義務教育撥款占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額由2000年的65.65%增加到80.85%,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由農民群眾負擔為主的狀況。財政投入的大幅提高明顯縮小了我國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差距。
2、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子女增加了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機會。
2005年,全國普通高中學校達到16092所,比2000年的14564所增加了1528所,年均增加305所。招生規模達到878萬人,比2000年的473萬人增加了405萬人;在校學生數達到2409萬人,比2000年的1201萬人整整翻了一番。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650萬人,在校生數達到1600萬人。高中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2.7%,比2000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
3、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大幅提高,初步滿足了人民追求高層次教育的理想。
過去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毛入學率不斷提高。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全國高等教育招生數達到697.3萬人,在學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300萬人,比2000年1100萬人的總規模提高了一倍多。高教規模的擴大和毛入學率的提高,使高等教育的就學機會總量大大增加,為高等教育的機會公平提供了根本保證。
4、貧困家庭學生受到高度重視,資助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都不能少”和高校“沒有一個學生因貧困而被拒絕入學,在校的貧困生沒有一個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
高等教育階段,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輔之以獎助學金、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資助措施的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其他資助措施相結合的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政策體系。
義務教育階段,建立了以“兩免一補”為主體的資助政策體系,使中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都能順利入學。2005年,中西部地區有3400多萬貧困家庭生享受中央財政免費提供教科書政策。
三、當前教育公平面臨的突出問題
1、城鄉、區域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
教育投入差距大
基本辦學條件差距大
師資隊伍差距大
2、貧困家庭學生上學支付困難
目前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為1450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294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特別困難學生約123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8% .高中階段在校生約4800萬,其中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400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17%;職業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480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0%。但高校銀行審批貸款學生92萬人,僅占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31.3%,占特困生的比例也只有74.8%。高中階段貧困生資助體系尚未建立。
3、進城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困難
部分農民工子女上不了學。九城市農民工子女約為280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為90.7%左右,并且隨著年齡增大,農民工子女中失學的比例逐漸提高。
相當部分農民工子女上學負擔較重。據調查,農民工子女在小學階段,一般每學期借讀費在300—400元;中學階段在500元左右。
4、普通高中上好學校難、擇校壓力大
5、中等職業教育收費高、綜合收益低
200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均學費水平為2086元/學年,普通高中為1055元/學年,前者是后者的1.98倍。雖然中等職業學校收費較高,但學生畢業后并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相反,他們的實際回報不如普通高中畢業生。
6、高等學校入學機會存在地區差距
目前,高校招生與高中階段畢業生數之比,東北三省為66.5%,東部地區55.5%,西部地區44.3%。部屬高校在屬地招生的比例有明顯下降,但該比例超過40%的高校仍有18所,其中比例最高者達54%。
四、促進我國教育公平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樹立正確的教育公平觀
教育公平的本質是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和平等享有,促進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 。促進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2、明確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發展促公平、以公平促和諧;承認差距,縮小差距,抬高底部,向弱勢人群和薄弱學校傾斜,保證機會公平,強化條件公平,關注結果公平;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教育公平問題為重點,深化改革,構建促進教育公平的保障體系,明顯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促進教育公平狀況不斷改善。
3、采取有力措施,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公平問題
★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
均衡教師待遇
均衡辦學條件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以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以政府資助為主渠道,輔之以學校其他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資助措施的政策體系 。
普通高中,建立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輔之以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及個人提供資助的政策體系 。
中等職業學校,建立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輔之以學生頂崗實習、學校減免學費、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及公民個人提供資助的政策體系 。
★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
放開城市公辦中小學,方便農民子工子女就近入學。
允許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幫助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
★增加投入、降低收費,保障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優先就業
各級財政進一步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
逐步降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收費標準。
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制度,企業支付實習生工資。
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保障畢業生優先就業。
★加強薄弱高中建設,讓更多人享受優質高中教育
加大政府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
加大薄弱高中建設力度。
★合理投放高校招生指標,使生源大省、西部地區享受平等的入學機會
調整高校招生計劃, 向高校入學機會少的地區增加名額。
規定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上限。
4、深化體制改革,為促進教育公平提供持久保證
★構建促進教育公平的教育財政制度
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級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教育經費總量。
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教育轉移支付力度,規范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完善學費制度。
★構建促進教育公平的教師人事制度
建立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
建立教師保障制度。
建立教師激勵制度。
完善教師管理與培訓制度。
推進中小學校長選拔任用制度。
★構建促進教育公平的監管機制
成立教育公平監管機構。
建立教育公平督導、監測和報告制度。
建立教育信息公開制度。
將教育公平切實納入工作考核體系,加強政府教育工作問責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