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被列為南通市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該項研究從2006春著手,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部門有關領導和專家較高的評價,現作如下階段總結。
一、研究的意義
⒈ 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人類的文明史是一個不斷追求和諧的發展史。中華民族自古“貴和”,孔子主張“和而不同”,方孝孺提倡“除所患苦,濟所不足”,這些都閃耀著和諧思想的光輝。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黨既定的發展目標。學校是引領社會發展與文明的機構,同樣擔負著構建和諧社會的重擔。
⒉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教育場”
作為學校靈魂的和諧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它能規范師生的行為,對教師、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性、導向性和暗示性,起著激勵、凝聚、自律、自省和約束作用,同時也是對學校、教師、學生所有活動進行衡量和判斷的標準。創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催人奮進,甚至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產生深遠影響。
⒊ 和諧校園文化教育是“價值觀”的教育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形成互幫互助、同心協力、共創發展的和諧氛圍,形成以誠待人,充滿友情、親情,團結向上的和諧集體,形成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共處的文明大家庭。
⒋ 和諧校園文化是一種熏陶和引領
和諧校園文化對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容校貌的優美舒適,可以使學生心曠神怡、身心愉悅,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熱愛大自然,熱愛學校,熱愛社會的積極情感。和諧課堂、和諧活動文化的創建可以開發心智,陶冶性情。這些感染熏陶雖然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但它是深刻的、沁人心田的教育,所以和諧校園文化的感化功能是其他方法難以相比的。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⒈ 和諧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學過程的準則要求等,是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制度文化建設反映學校的管理是否規范、科學,反映學校的辦學水平、辦學效益的高低。它可以培養人們自覺遵守規范的意識和習慣,使遵守一定的規范成為一條可普遍化的原則。
⒉ 和諧的校園環境建設
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能陶冶師生的審美情趣,對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力開掘本土化的物力資源,力求學校硬件建設與客觀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精心打造特色校園環境建設,優化設計板報櫥窗、宣傳欄、特色景點,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和諧。
⒊ 和諧的人際關系
創設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和諧關系。人與人之間形成關心幫助,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的和諧氛圍。營造教師愛生如子的職業風尚,不歧視后進生,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創導“蹬下身子看孩子”的理念行動,真誠和每一位孩子交朋友,從學生的成長發展著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鋪墊成功的基石,踐行陶行知的“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教學真諦。
⒋ 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課堂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學氣氛的基礎,是保證教學成功的關鍵。課堂上,努力追求師生心靈和諧共振的境界,達到相互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境地,從而釋放出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堅決革除沉悶乏味的呆滯課堂,讓風趣幽默走進課堂,把微笑撒進課堂,用愛心融入課堂,讓民主平等在課堂彰顯,創造充滿靈氣的和諧課堂氛圍。
⒌ 和諧的班級文化
和諧的班級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是特定范圍中的小環境、小氣候,是一種氛圍,它會對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不斷優化教室物化環境,創設整潔、美觀、優雅的和諧班級,形成班班有內涵,個個爭特色,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心境、和諧的學習生活空間,不斷積淀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形成濃郁的和諧班級文化氛圍。
⒍ 和諧的活動文化
讓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提升學生的素質的有效載體,創設和諧的活動文化氛圍。把升旗儀式、校會、晨會、班會、專題教育作為和諧校園文化生活的常規活動來探討;把“桃花讀書節”、“雪松體育節”、“香樟勞動節”、“棕櫚藝術節”等“月季文化”活動作為和諧校園文化的特色活動,強調智慧與創新;把家長會、家長學校、海邊實踐活動等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力求拓展與合作。
三、研究的思路與過程
⒈ 以健全教學制度為抓手,聚焦“人品”素養
課題實施以來,我們健全了學校各項常規管理制度,如“教師職業規范”、“教學常規管理細則”、“課堂教學十要十不要”,“學生一日常規”,“學生禮儀教育”等,并依此作為對教師、學生的量化考核。我們制定了青年教師讀書組行動計劃,與每位讀書組成員簽定三年讀書責任狀,以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為行動綱領;以勤學、多思、求實、創新為學習作風;以創建南大門窗口學校,打造飲小特色文化為行動口號。每逢雙周四,青年教師正常開展讀書沙龍活動,在活動中讀書組同志暢談學習收獲,探討教學得失。學校每學期為他們提出明確的讀書奮斗目標,如去年上半年,我們主要要求認真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暢談讀后心得,研讀新課改相關論文,積極投身新課改實踐,參與“我與新課改”心得交流會并作專題發言。去年下半年主要要求系統學習行知理論,立志教育事業,舉行我與行知思想研討會,舉辦行知思想知識競賽,我用行知思想育人的故事交流等。今年上半年,我們專題閱讀《走近名師》,進行了多次荷池沙龍研討活動,五月份我們將組織閱讀《行知教育論著百篇》、《繽紛行知路》。
學校以陶行知思想“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為德育方針,全體師生學陶師陶,更新教學理念。利用政治學習,學校開展“感恩國慶”“陶行知思想與校本文化”“校本文化與環境文化”“校本文化與服飾文化”“校本文化與服務文化”“校本文化與讀書文化”“校本文化與人品文化”“校園文化與學科文化”“校園文化與精致化管理”“校園文化與市縣課題的管理策略”“校園文化與讀書征文”“教人求真與創新認識”“校園文化與大文科建設”等系列講座,提高教師的認識。同時邀請市縣專家來校進行校本培訓,尤其是“陶研與心理健康研究”講座讓全體老師茅塞頓開,提高了教師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共求發展”的飲小精神已逐漸進入老師們的心田,并在教育中發揮德育之功效。
⒉ 以建設和諧校園環境為依托,追求“園林”意境
和諧的校園環境能陶冶師生的審美情趣,對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大力開掘本土化的物力資源,力求學校硬件建設與客觀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我們著力精心經營荷花池塘、擴建休閑廣場,優化設計板報櫥窗、宣傳欄、特色景點,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美、創造美。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逐步創建了飲小“十八景”,“臭水溝塵飛湮滅,荷花池亮麗而生”,校園景色別具一格,和諧一體,讓綠化、凈化、美化的校園人文環境成為一張亮麗的品牌。校園荷池花開,芬芳爛漫,倩麗迷人;行知樂園,曲徑回環,相映成趣;四季花壇,楊柳依依,綠草成茵。特別是金秋季節,丹桂飄香,沁人心脾。漫步校園,令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油然而生一種熱愛大自然,熱愛學校濃郁情感。優美的校園環境熏陶每一個學子,起到了很好的和諧育人功能。在此基礎上,師生以此為素材,寫出了不少優美習作,在描摹特色景點意境中,培養了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小荷初露》校本作文集在大家的努力下應運而生,同時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陶冶,取得了“景人合一”的效果。
⒊ 以優化課堂教學為陣地,打造“綠色”課堂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師生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學情境的基礎,是保證教學成功的前提。教師在課堂上努力追求師生“心際”和諧共振的境界,達到相互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境地,竭盡釋放出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我們堅決革除沉悶乏味的呆滯課堂,讓幽默撒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讓愛心融入課堂,真正彰顯課堂中師生平等、教學平等的理念,創設充滿靈氣的和諧課堂氛圍,打造現代綠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堅決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提升學生的潛能,全面關照學生的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在具體操作中,力求體現“情智合一”,體現人文性;“以學定教”,發揮自主性;“遵循差異”,體現多元性。
教師能根據學校的要求,做到“三個帶進”:把微笑帶進教室,把愛心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教學;強調教法中的“三個注重”: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注重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擴展延伸;教學過程體現“三個為主”:啟發式為主、討論式為主、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學校廣泛開展教師文明用語的活動,教師已習慣了用“老師喜歡你、老師也有說話不對的地方、請你原諒、你真行”等關愛型、平等型、贊美型的愛語,真正摒棄“你真笨、你真沒救”等16類辱罵性、打擊性、推卻性、怨恨性的忌語,讓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友好合作關系。
⒋ 以開展活動為平臺,構筑“愛心”家園
學校各部門工作圍繞課題研究,設計、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月季文化”教育活動,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開啟學生的智慧,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所謂月季文化就是以月為單位開展系列性的寓教于樂、寓智于趣的文化活動,豐富師生的學習生活。“月季文化”系列教育活動成為校本文化的載體和師生共同成長的平臺。三月桃花讀書節,校園溢滿書香,涌現出眾多的讀書之星;四月雪松體育節,讓校園充滿青春活力;五月香樟勞動節,讓全體師生走進火紅的五月,激情的五月,享受勞動的快樂;六月棕櫚藝術節,為師生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華和潛能的舞臺,在藝術的天空里放飛心靈,收獲希望;九月紫薇感恩節,讓所有師生懂得了做人的真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十月桂花讀書節,讓所有的飲小人又一次收獲讀書的快樂,感受生活的美好;十一月菊花作文節,我們竭力讓靜態的校園生活變成充滿文化內涵的活化的教科書。去年,第一期“飲小十八景”校本教材作為活的教科書已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十二月龍柏健身節,讓所有的師生和著快樂的節奏,投身于全民健身運動中去;一月翠竹收獲節,暢談一年來的成果,分享收獲的快樂。
我們同時針對地區實際,生動有效開展“同在藍天下,共享人間情”活動。各班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對貧困生進行排查摸底,根據第一手資料,各班以班隊活動為陣地,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我們以此為契機,把這一活動向縱深化推進。去年,學校和通師二附結為連理,二附友貧幫扶學校47名貧困生。去年年底,市教研室、市陶研會的領導也紛紛捐款捐物,前來慰問。在此背景下,學校啟動“9.19.19”計劃,號召全社會幫助貧困生,關心貧困學子的成長,幫助貧困生自強自立,為和諧社會大家庭出一份力。多家電視媒體、報刊報道了我校精彩的藝術表演活動。今年棕櫚藝術節期間,我們將與通師二附、通州姜灶小學進行“愛流黃海之濱,情系貧困學子”三校聯誼活動,屆時社會政要、企業老板、有識之士將同唱愛心主題之歌,共撒人間真情,共謀教育資源的和諧。今年三月,通師二附各扶貧中隊紛紛組織隊員來我校與貧困生見面,走訪貧困生家庭。四月份,學校隆重舉行了南通市名師導師團送教下鄉暨獻愛心活動。活動中名師導師團全體成員及南通市部分名師為飲泉小學特困生奉獻愛心,捐助人民幣一萬多元,一封封沉甸甸的信封裝載著名師導師團全體成員對貧困生的愛心與期望。“愛流黃海之濱,情系貧困學子”活動還會繼續……
四、初步效果
⒈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思想在師生中立根
學校以陶行知思想“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為德育方針,全體師生學陶師陶,提升了辦學理念,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湛,具有文化特質的教師隊伍正逐步形成。“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共求發展”的飲小精神已逐漸進入老師們的心田,并發揮著教育作用。青年教師讀書群體氛圍已經形成,在組織的研討活動中思維碰撞,智慧迸發,共尋教學真諦。所有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積極撰寫學習心得,并結合教學實踐撰寫隨筆論文在沙龍研討時交流,不斷修煉自身。一年多以來,我校就課題研究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十多篇,各級獲獎二十多篇。其中《踐行行知“小事思想”,打造特色德育文化》在縣石甸小學德育現場會交流,得到了縣領導的好評。
⒉ 典雅和諧的環境已具雛形
走進校園,從“學校無小事,事事教育人”、“五學內容”的警示語到“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校訓,都是一種活生生的墻壁文化。教學大樓上的“手工制作”、“繪畫作品”、“剪紙作品”、“心靈的寄語”、"理想的教育”、“淡淡的書香”、“甜美的勞作”、“致飲小”、“我在國旗下”無不洋溢著濃濃的和諧文化氛圍,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校園“十八景”中“棕櫚列隊”、“香樟引路”、“竹影婆娑”、“常規八字園”、“冬球迎日”、“美麗的大花壇”、“八壇花景”展示了飲小的風采。校園荷池花開,芬芳爛漫,倩麗迷人;行知樂園,曲徑回環,相映成趣;四季花壇,楊柳依依,綠草成茵。特別是金秋季節,丹桂飄香,沁人心脾。綠色的和諧校園打造了一方凈土,營造一片天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溫馨的樂園。
⒊ 以人為本的綠色課堂正在形成
課堂上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正逐步建立,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正在形成。與往日課堂教學相比,課堂不再沉悶乏味,教師把微笑帶進了課堂,把愛心融入課堂,風趣幽默撒向了課堂,充滿靈氣的和諧課堂正成為每位教師的努力追求。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從傳統的知識性教育向發展性教育轉變,突出了課堂教學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尊重、理解、關心學生,不斷滿足學生的有效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塑造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最富活力的充滿靈性的生命個體。
⒋ 活動文化彰顯魅力,愛心氛圍已成氣候
和諧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詮釋了農村小學辦大教育的理念。學校聯誼、師徒結對、三年課改成果展示、兩鎮一校活動、青年教師讀書沙龍、青年教師八項基本功培訓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猶如一盞盞明燈為每一位飲小人的發展照亮了前進的道路。荷池文化、小事文化、月季文化、健身文化、讀書文化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正彰顯出獨具的魅力。以月為單位,以校園植物命名的飲小“月季文化”活動為每位學生能力的發展、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平臺。2006年6月“棕櫚藝術節”活動獲得縣鎮領導以及廣大家長的好評。2006年11月份,如東縣精致化管理現場會表彰了飲小的月季文化活動。學校“9.19.19”愛心計劃啟動后,南通導師團、通師二附多次來校慰問。幫助貧困生,關心貧困學子的成長正向縱深化推進。 “愛流黃海之濱,情系貧困學子”活動還在繼續。
我們在實踐研究中,也存在困惑,比如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與“和諧”課堂還有比較大的距離,學困生的幫扶工作、學生的文明素養等等,需要我們進一步實踐與研究。讓和諧的校園文化成為一方水土的文明窗口標志,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還必須得到社會、家長的配合,如何減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落差,如何以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為窗口,創造條件去影響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我們將孜孜以求,尋覓教育教學真諦。(轉載: 南通市“現代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階段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