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心理學有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有些研究成果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時間心理學研究方向
始于1961年,是國內時間心理學的研究中心。在方法和理論上有不少創新,如將模糊統計賦值、信號檢測論、多因素實驗運用于時間心理研究,開辟了時間隱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時間表征三成分模型,有三項發現kappa效應的年齡特征、心理時間的分段性、時間維度的人格特征。主持過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該領域已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其成果被國內外多種學術著作和教科書引用,其中一篇被國外學術刊物全文譯載;28篇論文被pa收錄,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該方向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時間認知、時間管理、時間人格維度研究等。該方向主要研究人員有黃希庭教授、李伯約教授、張志杰副教授等。
人格心理學研究方向
始于1982年。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有不少創新,如將模糊聚類分析法、模糊偏序關系矩陣排列法、多特質多方法分析等運用于人格研究。最先將價值觀引入心理學教材,把青年價值觀分為十大類,并對當代我國青年價值觀進行實證研究;開創了對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理學研究。本研究方向曾先后主持過l個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專向項目、10余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其3個重點項目),出版專著14部、論文140余篇,其中16項研究被pa收錄,5項成果被國內相當多的教科書引用。出版了國內一些有影響的學術著作:《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獲教育部一等獎)、《人格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學》、《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中國人的人格結構》等。該方向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中國人的人格理論與評鑒、健全人格養成教育、我國西部民族心理與教育、青年價值觀與教育等研究。該該方向主要研究人員有李紅教授、張進輔教授、鄭涌教授、趙伶俐教授、陳紅副教授、黃希庭教授等。
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
始于1986年,主持過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上發表論文30余篇,在其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60余篇。在因果推理、歸納推理、條件推理、傳遞性關系推理、類比推理、比例推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頓悟的“概念驅動理論”、條件推理的“命題語意加工的問題空間理論”,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思維策略轉換理論”,以及漢字識別的“多層次雙向格式塔加工模型”;結合思維策略訓練研究開發了學科領域思維能力訓練的實驗教材,提出了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性知識轉化理論和六階段思維訓練模型。該方向主要從事四方面的研究:思維與創造、認知發展研究、審美認知研究、漢字認知研究等。該方向主要研究人員有張慶林教授、劉電芝教授、李紅教授、趙伶俐教授、范蔚副教授。
人工智能及工業心理學研究方向是本學科近10年來不斷努力發展較快的研究方向。已承擔2個國家863計劃子課題、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個教育部科技項目及重慶市科技項目,對自動推理和神經網絡、組織形象設計和企業文化心理、人-機-環系統中人的因素等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在學科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40余篇,其中20余篇論文被sci、ei、istp收錄,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其中對交疊作業瓶頸干擾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方向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與認知、企業文化心理、人-機-環系統中人的因素等。本方向主要研究人員有邱玉輝教授、秦啟文教授、李永建教授、朱策教授、李伯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