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朋友說和我抱怨,女兒自從上了初中,仿佛變了個人——
“一回家就關房里,說她兩句,就滿臉不耐煩;讓少刷手機,早點睡覺,孩子就像沒聽見一樣,該怎么玩怎么玩;學習分數上不去,也一點都不著急,我都替她發愁!”
孩子越大越難管,是很多父母苦惱的難題,尤其是管一個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
有些人覺得: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到了青春期,是生理的原因導致的,這是無法改變的!
其實,孩子的青春期不良問題、和父母關系變差,不僅僅是生理變化,更是長期以來父母養育問題的滯后反應。
如果父母在3歲前,沒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在青春期,想對孩子發揮影響力,自然很難;
如果從小沒有給孩子傳遞正確的觀念、培養良好的習慣,長大了再糾正,會很麻煩;
這時候,家長若再錯誤的強行干預,孩子的問題行為,只會更加突顯。
心理學者曾奇峰曾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如果到了叛逆期,父母做什么都沒用。
這句話道出了很多青春期家長的痛苦和無奈。其隱含的深意是:
家長若堅持以往的認知觀念和教養模式不變,只會和孩子較勁兒、吼罵,那說再多,做再多,都無濟于事。
孩子的種種“不聽話”行為,已是對不恰當養育方式的最激烈反饋,家長們要有所覺察。
因此,應對青春期,最好的策略是:孩子變了,父母也需要改變。
青春期是孩子發展、成才的關鍵期,順利度過,就正式邁向了成年;但如果出了岔子,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影響一生。
作為父母,提前了解,掌握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是每個家庭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