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名家:武式太極拳名家吳文翰 楊式太極拳名家趙幼斌 楊式太極拳名家崔仲三 少林五形八法拳名家秦慶豐 八卦掌名家張全亮
“四兩撥千斤”是人們對中國武術以巧取勝的高超技術的形容,也是中國武術追求的一個境界,特別是太極拳,更是講究以巧破千斤。那么如何理解武術的“四兩撥千斤”呢?強調了“四兩撥千斤”,是否就否定武術的力量訓練呢?還有人認為,要想做到“四兩撥千斤”,本身就要具備千斤的功力。這樣看來,“四兩撥千斤”豈不是一個神話,武術搏擊最終還是靠力量取勝?請看武術名家們對此的解讀。下期本欄目的探討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先求開展,后求緊湊”?
主持人 吳文翰:功力是武術的根本
武術界有兩個諺語:一個是“一力降十會”.另一個是”一巧破千斤”。在太極拳的《打手歌》中,有”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句?!八膬蓳芮Ы铩边@種搏擊技術.并不是太極拳獨有的.其他的武術拳種也講究這種技巧.比如摔跤就講究這種技巧。”四兩撥千斤”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它的意思就是用很小的力量,取得很好的技擊效果。
用很小的力量,就能戰勝對方,這就需要技術技巧。太極拳本身研究的就是弱者戰勝強者的武術技術,因此就更講究技巧。但是,俗話說:“打鐵還得本身硬。”如果一個人的力量絕對處于弱勢,手無縛雞之力,那么.在實戰中.即便他有一些技巧.也是不能獲得勝利的。武術搏擊中,雙方在力量上相差不多.比較弱的一方才有可能通過技術技巧戰勝相對強大的對方。因此,在武術的搏擊中,我們不能迷信那種“以巧破千斤”的說法,如果在力量上,一方處于絕對的弱勢,那是不可能戰勝對方的。作為武術,你必須有一定的力量。武術就是在具備一定力量的基礎上,去斗智斗勇斗技巧的一種技術。沒有一定的力量,是不行的。具備一定的力量.再通過運用技術技巧.戰勝比自己力量大的對手.這在武術中是可能的。如果力量相差過于懸殊,再有巧勁也不行。比如.弱小的婦孺.面對身高力大的男子.即使婦孺會一些武術技巧.也是很難戰勝男子的。這是由于力量相差太懸殊了。所以.力量在武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礎。因此,“四兩撥千斤”的說法.只是在力量相對薄弱一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太極拳的訓練.除了強調技術技巧外,還強調整體力量的運用,即用整體力量戰勝對方。從整體力量上說,自己可能不如對手強大,但是.通過走化,造成我順人背的局面,再用我的整體力量打擊對方的局部一點.在局部上形成我強敵弱的局面,因而戰勝對手。這是太極拳常用的戰略戰術。太極拳練習的就是這種整體的力量。在太極拳的搏擊中.有戰術的問題.也有戰略的問題,它一般是通過走化,削弱對方的強勢,使自己由弱變強.用整體力量打擊對方的局部力量。這就是太極拳“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奧秘。如果一個力量處于弱勢的人沒有這種戰略思想.不具備這種戰術手段,只是拼力量.那是絕對戰勝不了對方的。因此,太極拳除了練習沾粘連隨的聽勁外,還要練習功力。過去的老拳師們為了增強體力和耐力.除了練習拳架外.還要練習大桿子.以增強腰腿的爆發力。練習拳架也是為了增加功力,一般每天要練習三四遍.有的老拳師.一天要練習十多遍.除此之外,還要練習單式子.也叫單操。比如我小時候,一個搬攔錘就要打50次.而且是要發出力量來。根據練拳的不同階段,對這些單操有著不同的要求。這些訓練都是為了提高功力。功力提高了,體力也就提高了。還有.我們那時候要練習接手。就是對方給你一拳,你要能夠反應出來,能夠接住。這些都是要單獨訓練的,并不是每天只練習一遍拳架就可以的。這些綜合練習.就是為了提高功九提高耐力,提高應對能力。這樣長期訓練,你才能掌握一定的自衛能力。有些老前輩把太極拳的訓練生活化了.在生活中處處練拳.所以.他們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
總體來說.太極拳是武術,必須有一定的功力,要有耐力和體力。離開了這些.它就不是武術了。正因為它是武術.所以就不能離開武術的規律。太極拳是在力量的基礎上.斗智斗勇斗技巧.只是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和指導思想與別的武術拳種有一些區別。
[page]
崔仲三:“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是“牽動’
“四兩”和“千斤”.是兩個沒法比擬的質量,一個非常大.一個非常小。在太極拳的理論中有”四兩撥千斤”的說法。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牽動”兩個字,即“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是“牽動”?!盃縿印边@兩個字是不可忽視的。所謂”牽動四兩”就是破壞了對方的一定力量的角度,造成一個時間差,然后再破壞他的全部力量?!八膬蓳芮Ы铩睂嶋H就是在搏擊或者推手的過程中,能夠非常好地判斷出對方勁力的速度、方向、大小和時間.有了正確的判斷,就能順勢走化.牽動對方的一小部分勁力.進而控制對方的整體力量,形成“我順人背”,達到后面的“引進落空合即出”。所以.太極拳雖然有“四兩撥千斤”的說法,但是并不否認武術的力量性練習。拳術的基本功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不僅有柔韌性練習.還有力量訓練和耐力練習。如何使自己的力量符合“四兩撥千斤”這個理論7這不僅要加強力量訓練.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一力降十會”,還要進行技巧訓練,也就是“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的理論并不否定武術的力量練習。譬如,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就有大t"-T-子練習,實際就是為了增強自身腰胯力量,練習力由腳發的整勁的感覺。只有通過這些功力性的訓練,才能在推手、搏擊中,有上佳的表現。秦慶豐:功以法致用,法以功為基
所謂”四兩撥千斤”之功.一般特指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柔拳在攻防中.以較小的力量就可以破除對手的硬力、拙力,是一種借力用力的攻防手段。其實.不僅太極拳運用這一搏擊規律,所有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拳法都存在這一普遍運用的技巧。例如少林拳中,當對手以右手重拳直擊我面部時.這時最簡易直接的方法就是以左掌向右側拍擊對手的腕部,使其沖拳的方向發生偏移,同時.我右手借勢猛擊對手的腹腔。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左掌的拍擊只是用了很小的力量.就解決了對方的威脅,使對方的進攻偏移.同時遭到了我的反擊。因此,在中國武術的實戰中.始終存在著剛與柔的相互運化,即攻防矛盾的相對轉化。家父秦鐵英先生曾在少林拳五形八法拳《內功心法之修習》中說:”拳法具陰陽之變.其御似陰柔之合.迎鋒遇水,無狀無象,隱遁失衡,內含韌化.接手相搏.存心潛意。然功之處陽剛之極,如鐵穿石.顯鋒露刃,借勢突發,外示堅剛,頓然疾猛突變。故拳戰.接手之無常.進退之剛柔.力道之猛透,速戰之立決.均主于拳肘之堅剛,膝足之迅猛,靠摔之脆巧,擒拿之準順。相機以戰,然體用兼備.陰陽剛柔,拳法功力,無不賴于內功法之潛習,外功法之修煉.謂之功以法致用.法以功為基是也。其內外兼修,實乃技擊之學,拳立之本?!彼?,武術中,無論是“四兩撥千斤”.還是力道剛猛.其實戰搏斗中能否取勝都取決于功法的深淺和實戰經驗的掌控。如果僅僅強調柔法的作用.在實戰中是無法取勝的。如果僅僅強調剛的威猛,在實戰中不僅難于持久,也容易自傷。所以.剛與柔的相機配合與運用,既能使戰術中的“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攻防發揮作用,又能在實戰格斗中搶占先機,以強有力的實力給對手以毀滅性打擊。
趙幼斌:“四兩撥千斤”是技法,也是勁法
“四兩撥千斤”之說是太極拳拳法的~個重要特點和基礎,有一套完整和深刻的理論體系。它的含義就是不尚力勝,不去較勁,不去蠻干。與人較技,你直來我橫去.你橫來我截取,方圓互寓,小力勝強勢。技擊中的打化結合,推手中的松勁、聽勁、活勁、粘黏連隨.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四兩撥千斤”之法。它突出的是技巧,是以巧取勝的戰術方法和原則。
所謂“四兩”.不是只用四兩力.可有“一羽不能加”之力,也可有“無堅不摧”之力.還可有“渾厚沉重”之力,這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和條件下?!耙挥鸩荒芗印倍嘤糜谡尺B走化,勁力不卑不亢;“無堅不摧”多用于拿人于背勢,勁力專注一方而發放:“渾厚沉重”多用于我勁先于彼勁,對方之勁不得出,我勢固若金湯。這些都屬于招勢變化的巧勁,也是”四兩撥千斤”之法。
一般容易困惑的是.“四兩”力究竟是多大?如何去稱量它?又如何把握它的輕重?我認為:由松透而產生自然下落的勁,是松沉勁.它的質量大小.就是四兩力的概念。我們可先做這樣一個實驗:一方將右臂屈肘平端,另一方將右手腕搭在對方小手臂上.然后徹底放松.對方就有了沉重的感覺(不是壓)。這是手臂放松后向下產生的重量作用在對方手臂上.這種力的感覺就是“四兩”力。此時若對方迅速收回手臂.你的手臂瞬即下落.并自然擺動.就說明你放松了。相反.對方收回手臂你的手臂沒下落,或落之不速不靈.就說明你的手臂沒放松,有僵勁.是浮勁.也就不是“四兩”力。雖然說這種力是消極的力.但它是訓練太極拳各種勁法的基礎和前提,聽勁、化勁、松靈勁、粘黏勁、輕重勁、快慢勁、”四兩撥千斤”之勁,皆由此力訓化出來。
所以.“四兩撥千斤”是技法,也是勁法,或者說是一種訓練有素的技法與勁法的融合。這種技法勁法的特點,《太極拳論》指出:”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但,“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焙竺嬗终f道:“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連,得其視聽輕靈之巧耳?!边@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技巧與勁力的辯證關系。因此.認為單靠技巧不需要力量,或認為必須要有千斤力,只使用四兩力的說法.都不能盡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之真意。
關于太極拳“四兩撥千斤”技、勁法的真意,楊澄甫宗師在《論推手》也說得清楚:“……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淠萌酥畷r,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干脆,毫不費力?!湔橙酥畷r.并不抓擒,輕輕粘?。慈缒z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此乃真太極意也。”
所以.“四兩撥千斤”之力既不是單靠技巧不需要力量,也不是必須要有千斤力,只使用四兩力,而是技法與勁法的有機融合.而且需要訓練。
凡技法都需要訓練,功夫則需積累。提高技術熟練程度和隨機適應能力.可采取兩人攻與守、發與化等假定性和特定性的方法來訓練。練太極拳的人也需要進行力量訓練.但凡有助于力量素質訓練的方法均可根據各自條件選練。但太極拳更著重于通過練拳架、推手、抖桿和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的功夫來提高內力和純功.及至“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的佳境。
張全亮:技巧和功力是相輔相成的
不能混淆了武術的“四兩撥千斤”和武術的功力訓練,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功力訓練是為了提高武術搏擊的力量.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我們在搏擊實戰中,還要學會搏擊的技巧,能夠使用巧勁戰勝對方。“四兩撥千斤”強調的就是武術的技巧。武術的技巧和功力是相輔相成的。強調了技巧,但是.離開了一定的力量,技巧是發揮不出來作用的;反過來,如果崇尚力量,忽視技巧,那終究是有很大的局限.因為人的力量總是有限度的。武術.特別是太極拳,是在一定力量的基礎上.學會引進落空的走化技術技巧.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功力是一定要練習的,“精神氣力功”,這是武術練習的要素。但是.練習武術還必須掌握技術技巧,要能夠以巧制拙.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因此.練習武術,不僅要練習功力,還要掌握技巧。太極拳和八卦掌,就是在過去武術崇尚力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更強調以柔克剛、順隨走化、以巧取勝的戰略戰術。但是.太極拳和八卦掌也還是離不開武術所需要的力量的。所以,武術諺語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武術的功夫.其實就包含了功力和技巧兩個方面。
點擊圖片進入對應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