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依百順或武力解決只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比較妥當的辦法是當孩子發脾氣時,爺爺奶奶和父母親要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遷就,而要干脆地拒絕他,甚至不要理他,連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 幾次以后,孩子也就不會再用發脾氣來實現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例如孩子在幼兒園門口無緣無故地哭鬧著不肯回去,家長就要"硬著,心腸"送他進園,不要沒完沒了地好言相勸,甚至幾步一回頭,放不下心。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讓他:先轉變態度,再滿足他的愿望。另外,在孩子發脾氣時,一方面要冷處理,不要被他牽著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觀察他的動態,轉移他的目標,不妨對他說,"你嗓子也啞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臉上這么臟,先去洗洗干凈" ,以讓他逐步冷靜下來,當你看到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緒露頭時,絕對不能對他說:"看,你又發脾氣了。"這樣,等于從方面提醒他:你現在可以哭鬧了。 有心的家長還可以采取主動,注意"防患于未然",盡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發脾氣的客觀因素產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講清道理,盡可能不要出現"短兵相接"的局面。
---------------------------------------------------------------
孩子哭,父母滿足孩子,孩子不哭。
那么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只要是我想要的或我的不到滿足的,我就哭,要是不滿足孩子,他哭的就更厲害。
根本的問題孩子出現在父母身上,其實很簡單,合理的滿足,不合理的不滿足。
孩子哭了,你沒有管他,做父母的是不是心理很難受,長痛不如短痛。現在對孩子“狠”一點,總比一直苦惱好吧。
---------------------------------------------------------------
肯定是家長您在最初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對孩子的反應就是他一哭你就給他了,讓他發覺這一招很好使,所以才會屢試不爽哦!
家長的態度是處理這類問題的關鍵,如果你真心想要為孩子好,就不能一時心軟,滿足了孩子,這樣是害了孩子。
如果以后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建議您要分清楚什么是孩子必需的,什么是孩子需要的。孩子必需的東西,可以給他買,但是孩子內心需要--即想要的東西,可以不買。但要注意處理的方式,不買的理由要跟孩子說明,別覺得他小就可以忽視他心理的需要,要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跟他講明為什么不能買,如果孩子哭鬧,不要說什么:"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
可以跟他制定一個規矩,就是您跟孩子之間,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可以滿足他三個額外要求的,像阿拉丁神燈一樣,就是一段時間內孩子只能要求三個愿望,如果再多了就不能給了,當然愿望要切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跟孩子之間建立了約定,管起孩子來就會容易很多。
但是這個約定能正常執行下去的前提條件是,家長一定要履行自己的承諾,不能滿足完了三個又多滿足一個,信守諾言很重要。
總之,跟孩子間的互動就要讓孩子知道你說一不二的,而不是說的跟行動不一致,這樣孩子就會自覺遵守了。
---------------------------------------------------------------
2、3歲時,她已經具備了獨自探索世界的基本能力,追求自主性,經常跑東跑西,到處觸碰擺弄,漸漸產生了“我無所不能”的錯覺。然而,隨著碰壁、挫折以及父母的干涉接踵而來,寶寶的自豪感被打破,她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就用摔東西、和大人對著干等方式表現他內心的沮喪、羞愧、憤怒,以及更深層次的受傷感。這就是寶寶發脾氣背后的心理機制。所以您必須了解:寶寶不聽話、發脾氣是其成長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如果您希望寶寶少發脾氣,或者發脾氣的時候適可而止的話,父母的態度和介入方式至關重要。
建議您可以這樣做:
第一、用心仔細觀察寶寶發脾氣的具體情況:如在什么時間段、由什么事件引發、發展過程如何等,進而根據寶寶發脾氣的心理機制來分析真實的原因,弄懂“究竟發生了什么”,從而增強父母處理此事的把握和信心。
第二、當寶寶平時東摸西碰的時候,在考慮安全的前提下,堅持支持與鼓勵的態度,滿足她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新鮮感;當寶寶多次嘗試最終失敗,開始焦躁時,父母應及時介入,不動聲色地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協助,讓寶寶自己發現新的解決之道,重新激發她的興趣。這樣就可以把寶寶的精力引導到有積極意義的方向上。
第三、發脾氣是種心靈傾訴的方式,父母要做到全身心地傾聽,安靜地陪在她身邊,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溫柔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輕輕拍拍她的背,告訴她:“我感受到你很難過。”寶寶覺得被接納和理解之后,情緒自然就緩解過來了,她自己會轉移注意力,開始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