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栽下梧桐樹
引來了金鳳凰
國家開發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能夠來到慶安縣拓展業務,源于人行慶安縣支行2013年4月創辦的網絡銀企對接平臺。在該平臺上注冊成會員的企業與銀行可以通過平臺相互“表白”意愿,國開行正是在平臺上看到了慶安縣億來農業種植合作社的需求后,主動與人行慶安縣支行取得了聯系,并希望自己的信貸產品能夠在慶安縣“開花結果”。人行慶安縣支行找到了農業局下屬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以下稱“流轉中心”)。經過國開行、人行、土地流轉中心和農業合作社四方研討、協商,最終決定以土地流轉中心掌握的土地經營權為質押,向國開行申請貸款。
優勢:貸款符合現代農業
經營體資金需求特征
據慶安縣土地流轉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農民+合作社+流轉中心”土地承包貸款包括農民、合作社、流轉中心和銀行四個關聯方。在辦理過程中,流轉中心首先在全縣范圍內合理規劃能形成規模種植區域的土地,并確定土地權屬,然后與農戶簽訂長期流轉合同,再通過招標、競拍的方式向合作社轉包土地,合作社向流轉中心上繳土地租金的20%后,與流轉中心簽訂租賃合同。流轉中心與國開行簽訂貸款協議,國開行委托相關代理機構向流轉中心提供貸款,貸款占土地租金的80%;流轉中心將獲得80%的貸款和20%的定金用于支付農民土地租金。流轉中心按年定期償還國開行貸款本息,合作社按年定期向流轉中心支付80%的土地租金和一定的手續費用。這種貸款創新有很多貸款方式不具備的優勢,操作簡便、額度大、利率低、期限長,極大地緩解了合作社資金缺口大的問題。
前景:開辟了金融支持
土地規模經營的新途徑
2013年8月慶安縣成立了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開展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為土地進入市場自由流轉、抵押融資提供了可能,對于土地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快城鎮化建設意義重大。截至3月末,慶安縣土地流轉中心已與227戶農戶成功簽訂了土地經營權轉讓合同,獲得土地經營權11138畝,期限13年。
“農民+合作社+流轉中心”模式,將大量農民從低收益的小規模種植中解放出來,加入合作社經營或外出務工,又多了一份收入。當地紅高粱合作社負責人王有江感慨頗多:“以前我們資金少,大部分資金都用在了租地和生產資料購買上,現在有了貸款,可以將多余的資金用在聘請財務、營銷等內部管理人員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國開行黑龍江省分行此次業務創新是政策性貸款介入農業領域的一次有益嘗試,突破了傳統項目貸款只應用于大項目、大工程的概念范圍。同時,國開行時刻關注慶安兩家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在生產資料集中采購、田間管理、春播秋收及農產品(000061,股吧)銷售中充分發揮話語權,通過幫助合作社經營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在實踐中,當地金融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制度規范設計,特別是風險防控機制。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問題既要大刀闊斧,又要循序漸進。最終,土地流轉中心可以將農民出讓的土地經營權作抵押貸款,農民也可通過信用擔保等其他途徑貸款,無論大農還是小農都可以貸到自己所需的資金。”人行慶安縣支行行長李曉東坦言道。
(信息來源:14-09-18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