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度出現了“職業農民”的字樣;2013年,“家庭農場”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詞;進入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確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干任何事情都繞不開人的話題,沒有人去落實,談什么都是瞎掰,家庭農場自然也不另外,沒有一批形成穩定職業和收益的農場主,沒有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人,發展家庭農場恐怕也只是個美好的夢而已。
未來誰來種地?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數已超2.6億,平均年齡為37.3歲。大批青壯年勞力都進城務工了,農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也被稱之為“386160部隊”),農村社會結構正在加速轉型,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新生代農民普遍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與技能,都想進各種辦法魚躍“農”門,遠離農村,遠離農業,有人總結“如今在家種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的效率和效益都不容樂觀,不禁讓人擔憂:未來誰來種地?未來如何種地?
由此導致的問題層出不窮:農村經濟凋敝、土地撂荒現象嚴重、水利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農村留不住人才、土地污染嚴重、種田機械化難以普及、新技術新產品難以推廣等。
規模出效益,是現有種植大戶達成的一個共識,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只能靠專業化、規?;?、集約化,才能效益最大化,所以提出要發展家庭農場。因此,迫切需要鼓勵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讓更少的人經營更多的土地。問題是,這“更少的人”應該是指哪個群體?發展家庭農場真正需要怎樣的人?
答案是職業農民,是真正愿意扎根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具有豐富農業技能和務農經驗,以市場運作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農業為穩定職業,有經營頭腦、有點子的新型農民。
目前農村最缺的不是錢(資金、補貼、貸款),不是物(機械、設施、土地),而正是人才,是對土地有深厚感情或對農業有強烈激情的職業農民。
職業農民和普通農民的區別
在家庭農場系列的首篇《家庭農場是什么?》中我們有提到:據了解,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主要是考慮家庭農場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可以形成固定的、穩定的一個職業,從事這一職業的農民被稱為注冊農民。
這里的注冊農民就是指職業農民,那么職業農民是什么概念?有什么特點?和普通農民有什么區別?
先來看看百度的定義:是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職業農民是一個特定的概念,隱含3個前提條件:一是必須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二是必須以獲取經濟利潤為目的;三是必須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
職業農民也是農民,但強調的是一種職業,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且以農業為穩定職業,獲得相應的報酬,種植或養殖是其主業和主要收入的來源。職業農民范圍較小,目前在整個農民群體中所占比例很低,屬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專業人才,或者說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農村新型農民,廣大農村普遍缺少這種人才和吸引這種人才的機制及氛圍。
與職業農民相對應的是普通農民,也就是傳統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城里人干幾天”,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因此農民兼業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一邊務工一邊種田,但種田已經不再是其主業和主要收入的來源了。普通農民依靠傳統的經驗和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綜合素質相對偏低,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經濟實力和收入都較低,在整個農民群體中所占比例很高。
職業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領頭羊,也是發展家庭農場的主力軍,他們在資金、技術、管理、經營等方面與普通農民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他們的理念比較新,敢于嘗試新事物、新技術,資金、技術等實力比較雄厚,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也強于一般農民,其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遠高于普通農民。
發展家庭農場,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要解決職業農民的問題,即加快培育更多的職業農民,鼓勵和吸引更多懂農業、有技術、會經營的人加入進來,特別是高素質、有文化的的年輕勞動力,提高職業農民的收入,實際上,這也是很多想在家庭農場方面有一番作為的人最為關心的問題,學農、愛農、懂農卻不務農確實很可惜,也影響家庭農場的發展和未來。
職業農民是發展家庭農場的舵手,是推動家庭農場的主力軍,普通農民沒有意愿、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做好農場主,而那些追逐高補貼、不勤于耕種、不善待土地的人顯然更難以做好農場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農民發展的越好,家庭農場的前景就更好,職業農民這個群體發展形勢黯淡,家庭農場的形勢就令人擔憂。
職業農民離我們有多遠?
培育職業農民,使家庭農場長期保持活力,很大程度上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年輕人,需要一批會操作機械、懂田間管理、能市場運作的年輕人,需要更多學農愛農的高素質年輕人愿意回到農村做家庭農場主。
我們不妨反過來思考和推斷:現階段那他們為什么不愿意成為家庭農場主?為什么不愿意成為一名職業農民?
主要的原因可能包括:種田比較收益低,收入不可觀;基礎設施不齊全,機械化作業未普及;種田不體面,農業勞動強度大,體力活多,又臟又累,工作環境差;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不穩定,土地流轉越來越難,難以長期獲得成片的土地;規模種植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融資難,人工成本日益上升;對生產有信心,但無法有效解決銷售的問題,擔心農產品滯銷。
因此,培育職業農民,必須在這些“硬骨頭”上下功夫,比如上海松江區,近年來就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扶持政策,對家庭農場主不但按經營面積補貼,還對其購買農機給予補貼,如今松江區有家庭農場1200多戶,經營面積共計13萬多畝,占全區糧田面積的80%。調查中發現,家庭農場的收入比外出打工高,家庭農場對農村懂經營的勞動力有一定吸引力
機械化作業的普及,為職業農民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吃住都在家、可以照顧老人小孩、農業社會化服務降低了勞動強度、收入又不低于城鎮居民,職業農民能不成為搶手的好飯碗?誰還愿意出去務工?家庭農場還用擔心無人經營?問題是像上海松江區的這樣的例子在全國也并不多見,屬于高度“計劃性”的“定人定產”農場,政府強勢主導,巨額補貼,難以復制和推廣。
從我國現有形勢和現狀來看,發展家庭農場,培育職業農民,要啃的“硬骨頭”還很多很多,面臨的問題還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遠,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