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
——《走到人生邊上》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
錢鍾書年輕時曾對我說過一句心里話,他說:“我志氣不大,但愿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他當然知道自己不是有錢人家子弟,他首先得有個職業圖生存,剩余的精力才能用來“做做學問”。他的志愿不大,卻也不小了……
一、人有靈魂
我首先要說,人有靈魂。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但身體有沒有生命卻顯而易見。所以每個活著的人,有肉體,也具有生命。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二、人有個性
人的體質不同,性情各別。古希臘醫學家認為人的性情取決于這人身體里某種液體的過剩。人的個性為四種類型:多血的性情活潑,多痰的性情滯緩,多黃膽汁的易怒,多黑膽汁的憂郁。歐洲人一直沿用這種分類。我們所謂“個性”,也稱“性子”,也稱“脾氣”。我只求說明:體質不同,性情各別。老話:一棵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按腦科專家的定論,各人的腦子,各不相同。常言道:一個人,一個性;十個人,十個性。即使是同胞雙生,面貌很相似,性情卻迥不相同。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我曾當過三年小學教員,專教初小一、二年級。我的學生都是窮人家孩子,很野,也很難管。我在排座位時自己畫個座位圖,記上各人的姓名。上第一堂課,記住第一批姓名。上第二堂課,記住第二批姓名。上第三堂課,全班的姓名都記熟。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里,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里,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混沌的。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三、人有本性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嗎?用“色”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因為禽獸稱“發情”,不稱“好色”。每個人都有肉體。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后代。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而且沒個饜足。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寡人好色”哩。禽獸掠食只求饜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孔子不是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惡: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嗔、癡。這種種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偽也。按荀子《性惡》:“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體里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他說人性本惡,是忽略了人的嬰兒階段。“本性難移”是我們已經肯定的。如果本性惡,就改不好。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發展后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
人,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于靈,“食色性也”屬于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爭,有斗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斗爭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統一之后的“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
以上內容摘自《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