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發展之基、民生之本、農業之資、農民之根,觀農村土地政策動向,察農民真實生活狀態,敬請點擊上方按鈕,關注“土地觀察員”!]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因此來說,耕地是一種寶貴資源,我們國家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提出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制定各級耕地保護的責任制措施,嚴懲各類破壞耕地行為,形成了耕地保護的強大態勢。
但有一種現象特別讓人尷尬,那就是一邊是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措施,一邊卻是農村大量耕地被棄耕拋荒,還有不少耕地處于只是收收種種、平時無人打理的半撂荒狀態,一片片大好耕地被荒蕪沒有收成,這確實讓人很痛心,很多有良知的人們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承載著人們口糧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耕地為何會荒廢?是不是耕地不重要了?還要不要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措施?耕地拋荒只是因為糧價低嗎?對此,以下5點原因必須清楚,是該要改變的時候了。
(1)糧價持續低迷,種地賺錢難。這是大量耕地棄耕拋荒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受國際糧食市場影響,近年來糧食價格一直沒有提高,而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價格卻是一路攀升,農民種地實在是難以賺錢,如果趕上年經不好,甚至可以出現種地賠力又賠錢的問題,很多農民對種地生產熱情不再那么高了。
(2)打工潮的興起,導致勞動力缺乏。隨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便有大量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入城市、工廠和工地,靠著自己辛苦的勞動掙得一份收入,這也使得不少農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隨之而后,打工潮愈演愈列,導致不少農村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留在農村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兒童,農業種植勞動力嚴重缺乏。
(3)農業基礎設施差,收入多少全靠天。當前,大部分平原地區農田水利建設都比較先進,農業基礎設施也比較齊全,澆地排水都比較方便,但在一些山區、丘陵或者高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太完善,很多耕地不能實施有效灌溉,收成多少只能是靠天吃飯,遇上不好的年經就會大量減產甚至絕收,一些農民覺得這樣的土地種起來太難,只好放棄耕種另謀他業了。
(4)土地流轉渠道不暢,還沒有形成一種潮流。土地流轉是解決耕地撂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外出打工、沒時間耕種或覺得種地賺錢少,完全可以把土地流轉給別人耕種,既可以放心從事打工、經商等其它行業,又能得到一筆流轉租金,但就當前來講,農村真正的土地流轉市場還沒有形成,土地流轉還不規范,很多農民對土地流轉的保障等后續問題還有所擔心,造成一些農民寧可土地拋荒,也不把土地流轉出去。
(5)關于耕地拋荒的懲罰措施執行難到位。根據《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規政策,耕地連續棄耕拋荒2年以上,發包方是可以將土地收回的,但這一條法規政策因為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沒有有效的落實制度,沒有管用的方式手段,并沒有得到十分嚴格的執行,這也讓一些農民耕地拋荒而無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