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焦點是,農村過年的變化,題目是:過年前后,農村興起“五大怪象”,農民哽咽嘆氣,專家:世道變了!
曾幾何時,談論到過年,大家總會打開話匣子!記得兒時起,期盼過年心情,還未入臘月就不斷的詢問父母何時到來,在那時走親戚的方式五花八門,有步行的,有騎自行車的,有開拖拉機的,但是卻沒有汽車的身影,在那時走親戚貫穿整個臘月,有時年前沒走完,年后也要逐個拜訪!在那時,走親住下2~3的不在少數,而這些年,雖然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可是過年的習俗卻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尤其是在過年前后,農村興起的這“五大怪象”,很多農民哽咽嘆氣,卻無可奈何,而專家卻說,世道變了,人心不古了!究竟是哪些怪象呢?今天我們就盤點下,過年習慣的改變!
農村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的富足,在很大成分上還是靠著無數外出農民工,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這幾年,很多農民感慨身上的壓力大了,而一些在外地上班的農民也因過年的7日假期,不得不回家回的晚,離家離的早,很多時間都耽誤在路途中了!而年味的變淡,也讓很多農民感慨,過年也就除夕忙祭祖,貼春聯,包餃子,整年夜飯,而年初一早上拜完年,農村也就回歸到了寂靜!
也許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很多闊別家鄉多年的鄉親回到了故土,卻忘記了“鄉音”,操著“蹩腳”的普通話,行走在農村,見到什么都感到奇怪,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村民很反感!
兒時走親戚的畫面不時想起,而在如今,村民家家戶戶的生活好了,有了更便捷的交通了,可是留下了吃飯的卻少了,有時幾家親戚一天就能走完,而“斷親”現象也不斷的顯現,一些老親也隨著走動的疏遠,慢慢的就淡了往來,如今很多也只是“表面親戚”了!
年后,很多農民工返程了,可以也留下了很多的村民,而那些年輕婦女已經中年男子,很多也留守在了家中,并非他們不想出去賺錢打工,而是生活所迫,父母老了,需要人伺候了,很難走開了;而家庭孩子也需要人照顧,這也是很多年輕小媳婦留守下來的原因!
每年的春運,伴隨著回家過年,都是城市向農村流動,而這幾年隨著年味的淡去,很多農民工面臨春運一票難買的困局,農村父母反向前往子女的工作地團圓過年!不知幾年后,還有多少人愿意在農村過年的?
如今,雖然元宵節還未到來,大多是農民已經返程,農村又變成了蕭瑟的孤村,這幾年里,雖然農民的生活提高了,可是卻也讓很多人在追逐更好生活的同時,忘記了很多過年的習俗,在農民哽咽無奈中,年味淡了,尋找年味成了記憶中的畫面,對此,專家認為是世道變了,人心不古了!不過,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斷的流逝,這也是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