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第五
5.1子謂公冶長①:“可妻②也,雖在縲紲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
①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長、子芝(前519-前470),齊國人(或說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女婿,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十。②妻(qì):以女嫁人。③縲(léi)紲(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這里指監(jiān)獄。④子:兒女,此處指女兒。
【白話文】孔子評價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即使他曾坐牢,也不是因?yàn)樗噶俗铩!庇谑前炎约旱呐畠杭藿o了他。
5.2子謂南容①:“邦有道,不廢②;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①南容:姓南宮,名適(kuò),字子容。孔子的學(xué)生,通稱他為南容。②廢:廢置,不任用。
【白話文】孔子評價南容說:“國政清明時,他為官不被棄用;國政昏暗時,他又能免遭濫權(quán)者刑辱。”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解讀:不被棄用,證明其正直且有能力;免受刑辱證明其清白且有智慧。
5.3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②!魯無君子者③,斯焉取斯④?”
①子賤:姓宓(mì),名不齊,字子賤,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②若人:這個人、此人。③者:助詞,表假設(shè)。④斯:第一個斯是人稱代詞,指子賤。第二個斯是指示代詞,指子賤之德。
【白話文】孔子評價宓子賤:“這人真如君子一樣啊!如果說魯國沒有君子,子賤又從哪里學(xué)到的這些美德呢?”
解讀:孔子贊子賤德同君子,且源自魯國,言外之意魯國不僅有君子且為數(shù)不少。
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①也。”
①瑚(hú)璉(liǎn):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禮器,上面鑲嵌著玉,華美而貴重。這里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是說其不可或缺且又重要。
【白話文】子貢問孔子:“我這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是一個有用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么器具?”孔子說:“是瑚璉。”
解讀:孔子有“君子不器”之論,即君子的作用與宗器的作用是絕不相同的。此處將子貢比作瑚璉,可見孔子并未認(rèn)可子貢已成君子之德。
5.5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公元前522年生,孔子的學(xué)生。②佞: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③御,答對。口給(jǐ),言語便捷、嘴快話多。④不知其仁:感受不到某人的仁德。
【白話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能言善辯有什么用?靠伶牙利齒與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感受不到其人的仁德,能言善辯又有何用?”
解讀:冉雍不善言辭,但孔子不以為病。子貢在孔子弟子中口才最好,孔子并未以君子看之。可見在孔子看來,口才與君子的仁德并無必然的關(guān)系。
5.6子使漆雕開①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說。
①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又稱子若。孔子的弟子。②斯,代詞,指為仕。信,相信、信任。
【白話文】孔子讓他的學(xué)生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說:“我現(xiàn)在出仕還不能被人信服。”孔子聽了很開心。
解讀:孔子使漆雕開仕,其必有為仕的能力。而漆雕開言己能力尚未被他人信服,實(shí)則是其志不在仕。而孔子則為其有志于道而高興。事實(shí)上,漆雕開創(chuàng)儒學(xué)漆雕氏學(xué)派,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5.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
①桴:fú,過河用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②從:跟從。③無所取材:即“無所取之材”,無處可找到的人才。取,獲得。材,通“才”,有才能的人。
【白話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無法推行了,就乘著木排到海上漂流去。而能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是高興。孔子說:“仲由直面兇險的勇氣大大超過我,天下再難得到這樣的人才。”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⑥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①賦:此處指兵賦。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diǎn),大致相當(dāng)于后來城鎮(zhèn)。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dāng)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④宰:家臣、總管。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xué)生。⑥束帶:古代服飾的穿著形式,指衣著端莊、正規(guī)。
【白話文】孟武伯問:“子路做到仁了嗎?”孔子說:“沒感覺到。”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一個具備千輛戰(zhàn)車的國家,可以讓他掌管兵賦,沒覺得他做到了仁。”又問:“冉求怎么樣?”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guī)模的大邑,或者一個具備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dāng)總管,也沒覺得他做到了仁。”孟武伯繼續(xù)問:“公西赤怎么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于朝廷上,可以待客、可以和賓客會談,同樣沒覺得他做到了仁。”
解讀:孔子不輕率以仁許人。子路三人各有所長,有能力,說明他們有才能,但卻與品德的修養(yǎng)無關(guān),所以,孔子說從才能中看不出三人是否已具備了仁德。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②回?回也聞一以③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①愈:勝過、超過,指更好、更強(qiáng)。②望:向往、期望。③以:以致。
【白話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更強(qiáng)些?”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比呢?顏回他見聞到一事能夠悟及事之根本;我呢,見聞到一件事也只是思及類似的事而已。”孔子說:“是比不上他,在悟性上你我都不如他。
解讀:聞一知十、聞一知二,看似數(shù)之多寡,為才智高下,實(shí)為內(nèi)在悟性的高低,可見顏回悟行之高。故孔子也自感悟性不如顏回。
5.10宰予晝寢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②之墻不可杇③也,于予與何誅④?”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①宰予,即宰我。他能言善辯但又不拘小節(jié)。寢,上床睡覺。②糞土:腐土,脫落的泥土。糞,動詞,去除。③杇: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④誅:意為責(zé)備、批評。
【白話文】宰予白天上床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表層泥土脫落后的墻壁無法粉刷,對宰予,還能怎樣責(zé)備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他能作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是否作為。是宰予讓我改變了看人的方式。”
解讀:《論語》中五次提及宰予,其余四次用的均是“宰我”,分別是八佾篇中的哀公問社、雍也篇中的“井有仁焉”、陽貨中的“三年之喪”,以及先進(jìn)篇中的才學(xué)排名。這與《論語》中提及弟子時用其“字”相一致。而只有面對弟子時才直呼其名。此處是提及宰我卻用其名“宰予”,可見此處孔子確是憤而責(zé)之。宰我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之上。其才學(xué)為孔子所認(rèn)可,因此孔子也未對其過于苛責(zé)。《論語》中記載的宰我?guī)状吻髥柗从称淠苎陨妻q、鋒芒畢露而又特立獨(dú)行,對儒家的禮教有不少的疑問,也讓他成為孔門眾弟子中的異數(shù)。《大戴禮記》、《史記》、《孔子家語》有宰我問“黃帝三百年”等等的記載,更說明宰我具有敢于懷疑的精神。但他的離經(jīng)違道與儒家的“復(fù)禮”、“經(jīng)世”格格不入,因此在晝寢這件有違儒者禮制的事件上,孔子也不得不責(zé)其做了壞的示范,來警示其他弟子以防效尤。
5.11子曰:“吾未見剛①者。”或?qū)υ唬骸吧陾?sup>②。”子曰:“棖也欲③,焉得剛。”
①剛:剛強(qiáng)、堅強(qiáng)。②申棖:姓申,名棖(chéng),字周,孔子的學(xué)生。③欲:欲望,此處指過分的欲求。
【白話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剛強(qiáng)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啊,他的欲望太多了,怎么能做到剛強(qiáng)不屈?”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①也。”
①所及:能達(dá)到的高度。及,到、至。
【白話文】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把什么強(qiáng)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什么強(qiáng)加于別人。”孔子說:“賜呀,你還達(dá)不到這個高度。”
解讀: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能真正做到無欲無求,自當(dāng)須有非同尋常的德性。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②也;夫子之言性③與天道④,不可得而聞也。”
①文章:禮樂制度。②得而聞:能夠聽聞、能夠得知。③性:人之本性。④天道:自然、人類兇吉禍福的趨勢。
【白話文】子貢說:“老師禮樂方面的學(xué)問,我們得以受教;老師在人性和天道方面的見解,我們卻無從聞知。”
解讀:子貢在孔門中才智最高,但在培養(yǎng)德性上尚不足,故孔子對其多有指出待其領(lǐng)悟。瑚璉之喻、與顏回之比、施欲與人皆然。直至孔子死后,子貢始有所悟,故有此章。
5.14子路有聞①,未之能行②,唯恐有聞。
①有聞:被人所知、名聲在外。②未之能行:未能踐行。“未能行之”的倒裝。行,施行、實(shí)行。
【白話文】子路有了名聲,因未有實(shí)質(zhì)上的作為,所以對自己有名聲深感慌恐。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②謂之'文’也?”子曰:“敏③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④,是以⑤謂之'文’也。”
①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其謚號。②何以:憑什么。③敏:勤奮、努力。④恥,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下,方位名詞作狀語,面向地位低的人。⑤是以:因此。
【白話文】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得到'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學(xué)習(xí)勤奮且盡力,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尊以'文’的謚號。”
5.16子謂子產(chǎn)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②也恭③,其事上也敬④,其養(yǎng)民也惠⑤,其使民也義⑥。”
①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是鄭穆公的孫子,做過正卿,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②行己:立身行事。③恭:行為謙遜有禮。④敬:內(nèi)心尊重。⑤惠:動詞,行仁愛、做事仁慈。⑥義:道義,公正合宜的社會共識。
【白話文】孔子評價子產(chǎn)說:“他的君子品德有四個方面:立身做事謙讓有禮,侍奉國君忠誠竭力,安養(yǎng)國民滿懷愛心,役用百姓謹(jǐn)守道義。”
5.17子曰:“晏平仲①善②與人交,久而敬之。”
①晏平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賢大夫,名嬰,字仲,謚號“平”。史稱“晏子”,《史記》中有他的傳。②善,友善、友好。
【白話文】孔子說:“晏平仲在與人交往上非常友善,交往愈久,人們愈是敬重他。”
5.18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節(jié)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①臧文仲:姓臧孫,名辰,臧哀伯次子,謚號“文”,故死后稱臧文仲。其為早于孔子約百年的魯國大夫,當(dāng)時被人稱為“智者”。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zé)為“不仁”、“不智”。②居,使……居住。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chǎn)龜,所以以蔡指代大龜。③山節(jié)藻棁(zhuō):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節(jié),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
【白話文】孔子說:“臧文仲管理卜龜時,為卜龜建住房,并將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在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這樣做他怎能算是有智慧呢?”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①三仕②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③弒④齊君,陳文子⑤有馬十乘,棄而違⑥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①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dāng)于宰相。子文,姓斗,名彀(gòu)於(wū)菟(tú),字子文,楚國賢相。但因其舉薦的子玉在城濮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并自殺而亡,所以孔子說其不智。②三仕、三已:“三”不是實(shí)指,而是概數(shù),可譯為“幾次”。③崔子:崔杼(zhù),齊國大夫,曾殺掉他的國君齊莊公。④弒:shì,古代稱子殺父、臣?xì)⒕秊椤皬s”。⑤陳文子:齊國大夫,名須無。孔子認(rèn)為齊君昏而文子未諫,崔子弒君而文子未阻,是為不智。⑥違:離開。
【白話文】子張問孔子:“楚國的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喜形于色,幾次被罷免,也沒有怨氣。每次卸任,他都把政事一一交代給接任的人,這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是忠臣。”子張問:“算得上仁嗎?”孔子說:“未做到智,哪里算得上仁?”
子張又問:“因?yàn)榇掼虤⒘藝R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一個國家,他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也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怎么看?”孔子說:“可算是純潔高尚。”子張說:“算得上仁嗎?”孔子說:“未做到智,哪里算得上仁?”
解讀:忠于君主,算是忠臣;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之人。但“忠”與“清”只是美德之一,相距仁德還有不小的距離。
5.20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②可矣。”
①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謚號。②斯:語氣詞,無實(shí)義。
【白話文】季文子做每件事前都要反復(fù)斟酌。孔子聽到后,說:“權(quán)衡兩次就行了。”
解讀:季文子做事過于謹(jǐn)慎,顧慮太多,所以產(chǎn)生了各種弊病。針對季文子,孔子有此言論。
5.21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①寧武子:姓寧,名俞,謚號“武”,衛(wèi)國的大夫。②愚:看似不聰明、剛強(qiáng)直理。
【白話文】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治國時聰明,救國時犯渾。這種睿智別人也許有,但這種愚行卻是別人所沒有的。”
解讀:寧武子之“愚”是常人眼中的愚, 但在孔子看來,其“愚”卻是他人不可企及的。
5.22子在陳①,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②狂簡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①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②黨,指家鄉(xiāng)、故鄉(xiāng)。小子,指學(xué)生、弟子。③狂簡:志向遠(yuǎn)大、不拘禮節(jié)。狂,志向遠(yuǎn)大,有進(jìn)取心。簡,不拘禮節(jié)、疏于禮節(jié)。④斐(fěi)然:有文彩的樣子。⑤裁:成全、成就。
【白話文】孔子在陳國時,說:“去吧!去吧!我這些家鄉(xiāng)跟隨來的弟子們都志向遠(yuǎn)大、不拘禮節(jié),文采又可觀,我不知該用什么方式來成就他們。”
解讀:《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季康子使人招冉求相魯,孔子說冉求必將被重用,在送別冉求的當(dāng)天說了這些話,意在希望他們能在做事的實(shí)踐中完善自己。
5.23子曰:“伯夷、叔齊①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②。”
①伯夷、叔齊: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死后,兩人因互相讓位而逃離國家。孤竹國是商湯所封,故自認(rèn)是商之臣。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rèn)為這是以臣弒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因而加以攔阻。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jìn)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②怨,埋怨、責(zé)備。是用,因此。希,今寫作“稀”,少。
【白話文】孔子說:“伯夷、叔齊二人不記紂王的往日惡行而堅守君臣之道,因此少有后人責(zé)備他們。”
解讀:伯夷、叔齊阻武伐紂、不食周粟,盡顯君臣之道,故孔子稱其為高義之士。
5.24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dāng)時人認(rèn)為他為人直率。②醯:xī,即醋。
【白話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diǎn)醋,他不直說沒有,而是暗地里到鄰居家討了點(diǎn)轉(zhuǎn)給他。”
解讀:直率即是坦誠而不虛。若小事尚不能坦然面對,自然也就稱不上直率了。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②,左丘明①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①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史官,相傳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②巧言,以討巧的方式說話。令色,將和善顯示在臉上。足恭,十足地恭敬。
【白話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表面和善、恭順十足,左丘明以之為恥,我孔丘也以之為恥。隱藏心里的怨恨,表面待人友好,左丘明以之為恥,我孔丘同樣以之為恥。”
5.26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③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④。”
①顏淵,顏回。季路,子路。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②盍:hé,何不。③伐:本義是以戈殺人,引申指滅失、除去。④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安撫。
【白話文】顏淵、季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愿意把自己的馬車、衫衣、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我但愿世間善行不滅失,勞苦不再有。”子路說:“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但愿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朋友之間都能相互信任,年幼的人都能得到撫養(yǎng)。”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①者也。”
①訟:責(zé)備、檢討。
【白話文】孔子說:“可惜呀!我還沒遇到過發(fā)現(xiàn)自己有過失就自我檢討的人。”
5.28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①邑:小城。
【白話文】孔子說:“哪怕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里,也一定會有像我一樣忠實(shí)守信的人,只不過不像我這樣努力學(xué)習(x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