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的“行卷”“溫卷”和“省卷”
趙志偉
【摘 要】介紹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行卷、溫卷、省卷,談納卷現象的利弊得失,說明唐代科舉和后世的不同,同時證明唐代的科舉考試,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來決定去取的。
【關鍵詞】行卷 溫卷 省卷 通榜
最近,筆者讀到一位教授介紹宋代科舉的文章,是在某個講壇上的講演稿。文章基本觀點不錯,但是他在講演中說:“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尚未由考試成績決定一切,考生的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個人名聲、外貌口才等也很重要,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公薦’'行卷’。”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這個說法是有疑問的;而說“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公薦’'行卷’”則是不準確的說法。因為起決定作用的是考試成績,否則李白、杜甫怎么沒有成為進士?白居易向顧況、朱慶馀向張籍“行卷”都是我們文學史上的“熟典”,但是真正錄取他們的仍然是正式的考試。本文就這幾個問題談一些基本看法。
一、關于 “行卷”“溫卷”
什么叫“行卷”?比較早的記載是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五《裴說》條:“唐舉子先投所業于公卿之門,謂之行卷。”也就是舉子把自己所寫的各種文章、詩歌乃至傳奇(小說)等,呈送給公卿貴人看,希望他們向主持科舉的考官推薦。什么叫“溫卷”?宋人趙彥衛《云麓漫鈔》里的一段話是各類書引用得比較多的:“唐之舉人,先借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后以所業投獻。逾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 《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至進士則多以詩為贄,今有唐詩數百種行于世者,是也。”這里的“舉人”就是參加考試的人,實際就是“進士”,如果考中了,就稱“前進士”。這就是說,唐代士人應舉,先以所寫的詩文裝裱成卷軸,呈送給主司或有名望的達官貴人,希望獲得他們的贊譽并且為之推薦。第一次呈送的叫“行卷”,第二次叫“溫卷”,白居易向顧況行卷、朱慶馀向張籍行卷、“到處逢人說項斯”的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稱為“常科”的有秀才(不同于明清的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還有其他各種科目。其中最為人重視的是進士科。行卷、溫卷主要是同進士科有關。當代學者傅璇琮在評論《唐詩記事》關于“行卷”時這樣說:“這是最一般的說法,因而也不免疏略,如所謂舉子,就沒有區分進士和明經,唐代明經以下等科的舉子是不必、實際也沒有行卷的。”[1]因為當時還沒有實行糊名制,可以通榜。所謂“通榜”就是“由主試者定去取,考試前有預列知名之士,薦于主司,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實際就是通過名人推薦,影響主考官的視聽,也就是“公薦”。[2]
為什么進士要“行卷”?因為進士試要考“雜文”(詩賦等),詩賦的寫作不像經義可以死記硬背,它要靠一個人的文才。行卷的興起:一是同唐代重視文教、達官貴人都有較高文化有關;二是同這些舉子“多非出身于豪門大族”有關,他們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才藝來博取功名;三是同考試內容有關。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朝廷規定進士考試要加試“雜文”,所謂“雜文”就是試帖詩和賦等。
二、關于“省卷”
與行卷、溫卷同樣重要的還有“省卷”,出現的時間可能稍晚于前者。什么叫“省卷”?程千帆先生指出:“進士到禮部應試(即所謂省試,禮部屬于尚書省)之前,還要向主司官納省卷。”[3]唐代進士考試最初由尚書省吏部負責,后來才由禮部負責。所以,進士試也稱“省試”,向主考官呈送自己的作品,就叫“省卷”,也稱“公卷”。省卷的出現與一位叫韋陟的達官有關。據《舊唐書》卷九十二韋陟本傳:韋陟主持省試時,有鑒于過去考試“皆以一場之善,登其科目,不盡其才”,所以他“先責舊文,仍令舉人自通所工詩筆,先試一日,知其所長,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無遺,美聲盈路”,也就是給舉子多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據傅璇琮先生考證,韋陟當時可能是“偶一為之,并不是禮部試的一項規定,至元結天寶十二載(753)舉進士時納省卷,則是禮部試進士的一項正式規定了”,“舉子納省卷作為一種制度,當是在天寶元年至十二年之間形成的。以后則凡舉子應進士試,例須投納”。[4]納省卷作為一種制度,猶如今天的有的學校必須要參加的“預測試”。
由此可見,給名人行卷、溫卷,給主司官納省卷,主要是進士科的事。在當時,給名人納卷是一件公開的、不需要避忌的事,并不是像后世的“開后門”那樣。
“行卷”和“省卷”在內容上還是有些區別。我們從許多唐人筆記小說里讀到,行卷內容很豐富,不但有詩文,甚至還有“傳奇”(小說)、《玄怪錄》一類作品。但是納省卷則不同,“唐代對省卷內容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這就要求它所記述的必須有關于'經濟’,而不能允許虛妄怪誕之作送呈。這就不如行卷那樣有較多自由了”[5]。
三、關于“行卷”“溫卷”“省卷”的作用
1.行卷、溫卷和省卷的利弊得失
一般文史專家認為,唐代進士行卷之風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發展,這是它最主要的“積極作用”;在行卷開始流行的階段,它對于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一定作用,因為僅憑一次考試很可能會抹殺掉有才華之人。唐代確實有不少在社會上、文學上有影響的人物也樂于獎掖那些有才華的文士。但是,人不可能靠“自律”,只有制度才能保證科舉考試的公正公平。進士行卷風尚的盛行,使朋黨之風大興,干謁、請托、抄襲等“不正之風”也漸漸厲害了,以致馬端臨《文獻通考》引別人的話說:“風俗之弊,至唐極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達自居,不復求士。”這話雖然并不完全正確,但行卷帶來的不公正現象肯定是越來越厲害,一個朝代越到后期,腐敗就越嚴重,這是不可避免的。直到宋真宗景德年間實行彌封、謄錄、實行殿試以后,“自是不復有公卷”。可以說,到了宋代科舉考試才真正“定型”,各種制度從細節上完善起來。
2.進士中式和入仕,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
一個舉子給名人投卷,當然有利于錄取,但說它對獲取功名起“決定作用”,則是夸大其實,甚至是完全不對的。其一,舉子納卷后,還得參加考試,名人的推薦不可能讓你一定能考上;其二,唐代入仕還要經過吏部考試,并不是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了。“唐代科舉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而是僅獲得一定的出身品第,即任職資格,需要經過吏部的銓選考試方可釋褐當官。”[6]吏部銓選考試的標準:“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7]這就是所謂的“四才”:外貌、口才、書法和法律知識及文字功夫。筆者曾經讀到過白居易文集中收錄的“判牘”,真正是文理優長,令人驚嘆。韓愈在《上宰相書》里說自己:“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就是說,他考了四次禮部的“省試”才考上進士,考了吏部三次“銓選”都沒有錄取,最后只好應方鎮征辟去做幕僚。我們不知道韓愈在哪一個環節上出了毛病,總之,并不是考中進士就能做官的。其三,唐代入仕的方式很多,科舉考試對于詩文的要求和我們今天判斷文學水平的高低有不同的標準。李白沒有參加進士試,通過“終南捷徑”,做了皇帝的詞臣;杜甫則沒有考上,只能寫寫“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以他們的詩文水平從文學標準看應該是一流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主司的要求。所以,杜荀鶴考不上,并不一定是因為出身寒族,得不到達官貴人的推薦,也不一定是詩文不佳,落第的原因可能是多樣的。其四,唐代做官的途徑并不是只有進士試一門。唐代科舉基本分為兩大類:常科和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書)、明算等;制科也稱制舉,則是不定期舉行。制科名目更加繁多,“制科之目,《玉海》卷一百五十,謂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七十六科,《困學紀聞》卷十四,謂多至八十有八,今可考者,已百有余矣”[8]。在各種科目中,唐初時,以秀才最高,次明經,再次是進士。“雖然,是殆中葉以前之情形,中葉以后,又當以進士為最貴矣。”[9]向達官貴人、社會名人納卷的只有進士試一科,其他各種科目是不需要納省卷的。當然,行卷的具體情況還要更復雜些。但是,無論如何說對科舉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公薦”是不對的。
四、余話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唐建立直到清末廢除,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許多問題是非常復雜的,過去歷史書或文學史上有些習慣性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例如“唐朝以詩取士”的說法,這是因為唐朝科舉考試要考詩賦。但是,從唐朝科舉史看,有唐一代從來沒有一個人僅憑詩歌就可以考中進士的,而且唐初,進士試考試主要考策論(時務策)、帖經,沒有詩歌。永隆二年(681)以后,才有加試雜文的規定,為什么要加試雜文,原因是很復雜的。再如我們往往說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以八股取士”,有人以為明清科舉考試只要能寫八股文就能考上,而且那些舉子都是一些像范進、成名那樣的讀書人。其實,八股文正式的名稱是“制藝”或“制義”。過去皇帝的命令稱為“制”,皇帝命做的文藝(文章)叫“制藝”;文章主要講解經書中的道理,叫“經義”,所謂“代圣賢立言”,因為皇帝命令你做的所以也叫作“制義”。考經義,相當于考政治,唐宋兩代也要考經義的,只是沒有“八股文”這個名稱。明清兩代八股文寫得如何當然很重要,但是鄉試、會試時還要考許多其他學科內容,經史典故地理都有,所謂“試策”,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到殿試時,寫的策論,才真正看出舉子的學識才華。所以有些野史筆記上的東西,平時隨便說說,作為談資未嘗不可,但是一旦寫作或上課,我們就要嚴謹一點,決不可信口開河,以免誤導學生。
參考文獻:
[1][4][5]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262,253,256.
[2]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1.
[3]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8.
[6][7][8][9]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115,119,68,82.
(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 200062)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