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
“深度學習”與“表層學習”相對,側重引導學習者通過批判性思考,將現有的知識不斷拓展遷移、深化認知。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級中學趙潔老師教學古詩《李憑箜篌引》時,通過設計情境任務,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建構,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請看——
“深度學習”由美國學者馬頓和薩爾約在《論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指一種和“表層學習”相對應的學習策略。閱讀一篇文章時,“表層學習”側重于記住其中的事實和細節,以應對考查;“深度學習”則側重引導學習者通過批判性思考,對現有的知識不斷拓展遷移、深化認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筆者教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古詩詞誦讀”專題中《李憑箜篌引》這首詩時,創設情境,開展活動,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建構,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上課之初,我引導學生配樂誦讀《李憑箜篌引》,因聲求氣,涵泳詩韻,初步理解詩歌內容。接著,我借助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主動性。他們從多個角度細讀文本,提出了一些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比如“詩歌全篇都通過音樂來抒發作者的情感,但我不知道詩人的'愁’從何而來,'笑’從何而來”“詩歌使用了很多意象和典故,'江娥啼竹’這個典故怎樣和李憑彈奏箜篌聯系在一起?”……
學生的主動質疑,為筆者推進課堂教學提供了抓手。通過對一些問題的初步探究,師生梳理清楚了詩歌的結構層次,對詩歌內容和創作手法有了初步感知:詩歌前四句為第一層,先聲奪人,寫明彈奏者;五、六兩句為第二層,正面描寫箜篌樂聲的優美動聽;第七句起到篇終八句為第三層,分別從現實、天庭、神山、月宮四個角度摹寫了樂聲給人的奇妙感受,辭采瑰麗、想象奇特。
通過誦讀涵泳和質疑問難,學生完成了對詩歌肌理的初步感知,但只是粗知大意。教師還需要在此基礎上設計有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這首詩的具體內容、獨特情感和深邃主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基于課前的充分預設,筆者設置了三個情境性學習任務,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多角度品味詩歌,不斷深化對文本價值的認知。
任務一 同學們,我們跟隨李賀這首詩,重回千年前宮廷音樂家李憑的箜篌演奏會現場。如果請你為這場演奏會設計一張海報,你會怎樣設計?海報上應該體現哪些內容?
這個學習任務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經過個性化創作和集體探討,學生初步確定了海報的文字和圖像等內容。文字方面,要寫明活動名稱(李憑箜篌演奏會)、演奏者(李憑)、時間(深秋九月)、地點(京城皇宮內)等。圖像方面,可以體現演奏者李憑、樂器箜篌,以及鳳凰、芙蓉、魚蛟、桂樹、月兔等意象。色調方面,既可以選擇艷麗的暖色(與紫皇、女媧補天的五彩石、芙蓉花等有關);也可以選擇凄寒的冷色(與冷光、寒兔、昆山之玉等有關);還可以二者兼有,形成對比。學生還提議選擇一句詩作為宣傳語,放在海報的醒目位置。
通過把文字內容圖像化,學生從整體到細節實現了對詩歌意象、意境的細致把握,也更好地表達了自己對詩歌的獨特理解。有的學生課下設計出令人驚艷的海報:九月暮秋、皇城長安、箜篌穿云、魚躍蛟舞……詩歌意境的神秘與虛幻充分體現出來。這為接下來的深度解讀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筆者創設的第二個學習情境,旨在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進入理性探究,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學生圍繞詩歌內容,很快找出了各路“聽眾”——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芙蓉、紫皇、老魚、瘦蛟、吳剛、玉兔……每個“聽眾”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個聽眾的反應,都說明音樂的美妙:空靈縹緲的音樂,讓空中的流云都停下來聆聽;能讓神女悲戚的音樂,人間能得幾回聞;吳剛整日伐桂、疲憊不堪,玉兔生性活潑、跳躍不止,但聽到美妙的音樂,他們都忘記煩惱、沉醉其中……詩人李賀以生花妙筆,借助諸多神話傳說,將這場演奏會細膩地表現出來,意象駁雜、轉換急促,既有場景變化,也有情緒起伏,彰顯了樂曲的石破天驚之妙。有學生說,李賀才是“最佳聽眾”。
李賀這首詩,語言奇特、意象稠密,有強烈的感染力。在理解分析內容之后,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詩歌的創作特色呢?筆者設計了改寫這一情境性任務,讓學生在深入感受不同文體結構特點的同時,更好地學習如何通過意象表達情感。學生興致頗高,創作出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比如有學生將其改寫為《丑奴兒·李憑彈箜篌》:“李憑中國彈箜篌,云凝不流。芙蓉泣笑,卻對神山素女愁。紫皇心動昆玉碎,女媧思久。更有吳質,忘卻月桂有沒有。”還有學生仿照岳陽樓長聯,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副長對聯:
箜篌何奇?媲焦尾吳絲蜀桐,觸深情江娥素女,入深波魚跳蛟舞,最難忘紫皇神嫗。神耶?鬼耶?帝耶?仙耶?女媧忘煉石,秋雨只讓天驚;
諸君試看,頹不流空山凝云,任泣笑芙蓉香蘭,倚月宮吳桂寒兔,在中國聽樂梨園。感物,感人,感懷,感天,鳳凰碎昆玉,今世有誰得聞?
聽過李憑彈奏箜篌的,不只有李賀。唐代詩人楊巨源就寫了《聽李憑彈箜篌》:“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楊巨源聽的曲子是《云門》,詩歌情感色彩是歡快、溫暖的。那么,李賀的這首詩,想要借助眾多神話意象和驚人的想象表達怎樣的情感呢?課堂上,學生的閱讀感受頗不一致,大多認為詩中有喜亦有悲,難以明辨。
我們結合創作背景來分析。這首詩大約寫于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間,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負責祭祀的九品官員)。擔任此職之前,李賀參加過科考,卻因其父名晉肅與進士的“進”同音而不得進舉;后因才干出眾,被推薦為奉禮郎。但他一直郁郁寡歡,在長安待了三年便辭官回鄉了。可以推想,身為奉禮郎的李賀經常能聽到皇家音樂,但他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對他而言,無論什么樂曲,都不過是借以寄寓孤獨、悲惻心境的外物罷了。李賀留下來的240多首詩歌中,與音樂相關的有48首,大多是這一階段所作,主要抒發了他對自己身世和中唐時代的深沉感喟。清人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中評價《李憑箜篌引》一詩“足以泣鬼”。其實“足以泣鬼”的并非音樂,而是詩作呈現的跌宕悲抑的個人心境。
雖然李賀對生活、命運失望,但他仍力圖通過豐富的色彩、奇幻的神話、跳躍的意象來裝飾令他感到壓抑的現實。也許他想:人間實現不了的理想和志向,那就放到仙境中完成吧——這種求諸神鬼的思路,是李賀化悲憤為才情的積極表現,也造就了其空靈冷艷、瑰麗詭譎的“詩鬼”風格。
綜上,筆者以情境性任務為引領教學《李憑箜篌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辨能力,為實現深度學習提供了可能。
(改編自《語言文字報》2023年4月5日文章《在情境性任務中實現深度學習——〈李憑箜篌引〉教學探究》;作者: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級中學/趙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