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善良是一個人的行為取向,你可以選擇善良,也可以選擇不善良,這是一個人的自由。
對人對事,我們每個人的本質和初衷都是好的,我們愿意幫助別人,愿意以真誠待人,但是當我們所幫之人,不值得我們為之付出之時,那我們就要重新考慮一下,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必要繼續給予幫助,因為我們的幫助已經失去了該有的價值。
一個善良的人,總是遇事不爭,與人交往中,總是選擇讓人三分,遇到有人強詞奪理時,總是選擇忍讓,不與爭執。
其實,我們都是凡人,都有一顆凡心,如若處處忍讓,心里怎么會不委屈。當一件事讓你氣不過時,心理在“大度”的同時,也會心生怨怒的。
人與人哪里有絕對的平等。你待別人真誠,別人未必待你真誠;你給予別人幫助,別人未必會給予你幫助;你真心付出,別人還不一定領情呢。
漫漫人生路,經歷的事情多了,你會發現,有時,并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被溫柔以待。
你待人真誠,別人也許會以私心待你;你給別人幫助,別人或許會認為你的付出是應該的,你的幫助是有目的的;甚至有時候,我們越善良越大度越退讓,別人會覺得你好欺負。
有人說,善良不是無腦的佛性,而要有所保留,帶點兒鋒芒。
當我們以善心待人之時,雖然我們不求回報,但是我們也要分清對方是誰,就像“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我們幫助別人不求感激,但要看對誰,付出也要量力而行,無底線的縱容,很可能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我們不去欺負別人,但也容不得別人欺負我們。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我們該拒絕拒絕,該翻臉翻臉。
做一個明辨是非,心存溫暖,善良有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