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有座千年阿育王寺,是目前國內以阿育王命名的寺院之唯一,寺院坐落在寧波東郊五鄉鎮寶幢之育王山西路,面對玉幾山,左靠玉王嶺,右連赤瑩山谷,是為絕佳'六殊勝八吉祥’之地。
之所以稱之為阿育王寺,是因為寺內供奉著藏有佛頂骨舍利的阿育王塔。相傳阿育王為供奉佛祖舍利,宏愿一夜造塔84000座,其中19座安放中國,阿育王寺舍利殿內供奉的就是其中之一。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晉,晉武帝太康三年,僧惠達奉師命尋訪阿育王塔,禮拜至誠,塔由地涌出,隨即建石塔供奉。至東晉義帝義熙元年,在塔外建亭加以保護,便是阿育王寺前身。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級浮屠,初具佛寺雛形。梁武帝普通三年,擴建殿堂樓閣,欽賜阿育王寺之名。至唐宋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成為南宋重要佛教活動中心。明末清初,大殿多有毀廢,現在保留的古建筑群,是康熙年間重修后的規模。改革開放后,寺院再度得到修葺擴建,香火再度興盛,躋身全國重點寺院行列。
寧波阿育王寺山門
寧波阿育王寺天王殿
寧波阿育王寺大雄寶殿
寧波阿育王寺舍利寶殿
如今的阿育王寺由西側新建山門牌坊、山門和影壁進入,東行過萬功湖,便來到原有寺院的核心區,中軸線上以山門為先導,依次建有牌坊、七座塔、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舍利殿后便是母乳泉池,再到后面的法堂與藏經樓,構成了結構嚴謹寺院格局。禪林古木參天,殿宇氣宇軒昂,尤其寺院中心舍利殿,系仿故宮殿宇構筑,更彰顯了皇家敕建的氣派。
阿育王寺下塔歷史可追溯至建寺初期,據《山志育王山塔碑記》載,西晉太康年間建上下或曰東西兩塔,此或是木浮屠,并非磚石之筑。《廣利禪寺碑記》載,西塔建于唐玄宗年間。又《重建下塔記》載,元至正二年,撤舊塔而新之。由此專家判定現在的下塔為元代建筑,距今已670年歷史了。雖此后歷代多有修葺,但至建國時下塔業已岌岌可危。現在看到的下塔,則是當時的鄞縣人民政府成立天童育王整修辦公室,于1979年按原狀修葺過的,并在底層外圍增加了六角圍廊。
寧波阿育王寺下塔
寧波阿育王寺下塔
寧波阿育王寺下塔
寧波阿育王寺下塔
寧波阿育王寺下塔
如今的寧波阿育王寺下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七級六面通高45米。塔筑于石板鋪就的基礎之上,底部為新增的混凝土柱木結構圍廊,塔身青磚砌筑,外觀黃色涂料飾面。底層朝東設龕門,其它面為淺龕,其余各層六面設龕,供奉佛像。每層均為重檐,磚雕檐椽斗拱,檐角微翹。上部六脊青瓦封頂,上置寶瓶塔剎。塔心中空,有臺級可旋轉而上,到達頂層。整塔塔身修長,頗具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