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如何傷害身體的(疾病探秘)
痛風每次發作,尿酸結晶都可能會在關節處沉積
痛風是怎么發生的,它跟尿酸又有什么關系?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穆榮告訴記者,人體內本就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食物中也存在嘌呤,其經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形成尿酸。正常情況下,2/3的尿酸由腎臟排出,1/3由大腸排出。尿酸會在體內不斷生成和排泄,令血尿酸濃度維持穩定。但如果嘌呤攝入過多,或參與嘌呤代謝的酶出現功能異常等,尿酸生成量超過身體可以處理的能力,血尿酸就容易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等處,如沉積在關節處,即易出現痛風癥狀。
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吳東海教授說,痛風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50%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大腳趾),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也會累及該部位。后期會漸漸發展到指、趾、腕、踝、膝等全身關節。痛風雖然表現在關節上,卻是全身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很常見的是腎臟。
典型的痛風發作是急性起病,比如不少人吃完海鮮、喝完啤酒后,很快就痛風發作,關節及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痛不欲生。穆榮解釋說,這是因為攝入高嘌呤飲食后,尿酸突然急劇升高誘發的,原理類似于糖尿病患者進食甜食等。
穆榮表示,痛風患者常見的誤區之一是不定期復查。血尿酸和血糖、血壓一樣,每天都在波動,需定期檢測,根據波動情況調整方案。但與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相比,能密切關注血尿酸的患者較少。很多人都是痛風發作了,才想起去醫院。其實,雖然多數痛風“來去如風”,但疼痛過后,關節內的尿酸結晶可能并沒有完全消失,可造成關節的破壞和永久性畸形。多次發作有可能導致結晶不斷在皮下沉積,最后慢慢形成結石一樣的“痛風石”。
痛風患者一定要遵醫囑定期復查,將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微摩爾/升以下。平時必須管好嘴,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火鍋、啤酒、動物內臟等。一般來說,血尿酸水平,男性超過416微摩爾/升、女性超過357微摩爾/升,就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一定要引起重視,因為其中約有5%~12%的人會發生痛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