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習慣的內容和方法 (2008-11-06 15:40:38)
經過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的研究和探討,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形成一個共識,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使道德行為經常化、鞏固化和自動化。因此,道德行為習慣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標志,自然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目標。
問題在于,德育究竟怎么培養良好習慣?我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經過8年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 習慣養成的內容
在良好習慣的具體內容上,既強調要繼承民族美德和優良傳統,堅持和弘揚民族精神,同時也要具有當今時代的特點,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這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挑戰。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將少年兒童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歸結為12項重點內容,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這12項重點內容對應著12項重要的人格特質指標(如下表)
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12個重點研究內容
分 組 | 重點指標 | 人格特征 | 序號 |
做 人 | 真誠待人 | 真 愛 | 1 |
誠實守信 | 誠 信 | 2 |
認真負責 | 責 任 心 | 3 |
自信自強 | 樂 觀 | 4 |
做 事 | 遵守規則 | 規則意識 | 5 |
講究效率 | 效率意識 | 6 |
友善合作 | 合 作 | 7 |
合理消費 | 勤儉節約 | 8 |
學 習 | 主動學習 | 自我能動性 | 9 |
獨立思考 | 獨 立 | 10 |
學用結合 | 勇于實踐 | 11 |
總結反思 | 勤于創新 | 12 |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研究與實踐中總結出的這12項重點研究內容,具有鮮明的“智慧性”、“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征。這些指標所代表的人格特質,構成了面向信息社會的個體健全人格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二. 習慣養成的方法
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變為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需要90天。因此,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心理學家測算是21天到90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一般來說,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五個步驟,即提高認識、明確規范、持久訓練、及時評估、形成環境。
其中,還需要采取許多具體的方法,如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父母或教師與孩子商定要養成什么樣的好習慣后,就要千方百計引導孩子把好的行為不斷的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但是,對于不良習慣不可能一刀斬斷,而要采用遞減法,只要孩子的不良行為在減少,就被允許甚至獎勵。巧妙運用遞減法,就是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過程,讓他們慢慢地把壞習慣改掉。
三.習慣養成的評價
在習慣培養中,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習慣如何評價。在對習慣進行評價時,往往難以操作。但是“怎樣知道一個習慣是否養成了?”對習慣進行準確的測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難。習慣不是說出來的,是行動出來的,是實踐出來的,是反復訓練出來的;它雖然跟個體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有關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也不存在因果關系。所以,習慣的評價應該有其特殊性。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發現情境測驗、行為觀察和人格特質測驗是對習慣進行評價的良好方法。
(1)情境測察
情境觀察法是當代心理學中使用得比較廣泛的一種研究人的行為方式的方法。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或反應。一旦相同的或類似的情境出現,就會自然地做出同樣的動作或表現出同樣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在相似的多種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某人的反應和行為方式,來判斷其是否具有某種習慣。
(2)行為觀察
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某種動作或行為逐步達到自動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由外控逐步到內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會發生許多相關的變化,比如態度的變化、語言描述的變化、情緒反應的變化、動作準確程度的變化、外在控制力量的強弱變化等等,當然也包括外在行為的變化。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對個體進行有規律的行為跟蹤觀察和記錄,通過分析行為變化及其他相關變化的程度,就能對習慣是否養成作出評價。這種方法在學校教育中用得較多。比如,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卡,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習慣養成方面的記錄。
(3)人格特質的測量
人格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基本結構單元,具有穩定性。人格特質與人的習慣反應有密切聯系。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特質往往包含一組習慣或者一組習慣系統。因此,通過測量人格特質,也能從一個側面揭示其行為習慣的特點。例如,前測與后測的比較。
研究表明,在習慣養成的評價上應以情境測察作為主要的評價方法,因為在某種情境下的個體的行為往往是“自動的”或“自然”的。
四.習慣培養的原則
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有層次和有重點的,在培養個人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社會性習慣;在培養動作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智慧性習慣;在培養傳統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時代性習慣。
顯然,習慣的培養是門科學。那么習慣培養的原則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習慣培養的目標是什么呢?是培養良好習慣來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比方不磨蹭,不言而無信,不做一些低級趣味的事情,要使孩子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義。
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培養的過程也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有些習慣孩子比大人形成的早,像環保,我們就要向孩子學習。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且,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或老師跟孩子的關系越好,越有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這樣才有親和力,親其師信其道。
結語: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行為習慣做起。我們抓住行為習慣培養這個根本,就抓住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最有效的一條途徑,這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們通過培養好習慣來締造孩子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