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的智慧
前不久看過一本書叫《禪與摩托車維修》,作者把禪的哲學方法與摩托車維修技術相結合,最后摩托車維修的技藝出神入化,達到了只聽聲音就能知道摩托車哪里出了問題的神奇效果。
同樣心學的開創人王陽明先生也運用心學在軍事,政治,教育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個例子說明心學并非只是一門讓人進行文學鑒賞的文學學問,而是可以實際運用在各個領域的智慧。陽明先生能運用心學在高大上的政治,軍事上取得成就;那么在難度更低的職場取的升值加薪的效果應該也不是難事。
什么是知行合一?
即是沒看過《傳習錄》的人也應該聽過“知行合一”這句教誨,是傳習錄理最出圈的一句話,但是大部分人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不對的。
一般的理解是:行動要和知道的道理一致。
以前筆者也是機械性的去實踐這句話,知道的道理,如果做不到,就用意志力去堅持去做,但是這么做就造成了這樣的后果:表面上我行動符合了我知道的道理,但是堅持得越久,我內心的不滿在不斷的累積,直到有一天內心積累的不滿超過意志力能控制的范圍,或者某一天意志力稍微有松懈,積累的不滿就不會像洪水一樣傾瀉而出。。。
就像節食減肥一樣,當用意志力節食一段時間之后,某一天也許只是一絲絲燒烤的香味飄來,就會引來報復性的暴飲暴食。
幾乎在所有領域,用意志力堅持的事情,總有一天都會堅持不下去,因為如果沒有和內心形成統一,在堅持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的內耗,積累不滿。人得意志力是有限的,而積累的不滿不斷的增加,總有一天會超過意志力的極限。
知行合一的教誨是教導人去追求身心的統一,而不是制造身心的對立的。只有身心統一,把內耗降到最少,最小的負擔才能發揮人最大的潛能。
所以怎么樣理解知行合一?
知是良知的知。良知是“人之初,性本善”里的善,(所以善良常并列出現,因為良即善。)因為善是人之初就自然有的,可以知道“知”是指不需要學習,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東西。
良知也就是身心統一的標準。因為渾然天成,在不通的語言表達里,身心統一也叫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的正確理解是:
讓行為與這個與生俱來的“知”統一。
也就是外國文化里常說的follow your heart。
這個Heart 并不是一時的情緒或者某個階段不同的思想,而是與與生俱來的這個“知”。
知行合一與工作
工作是行行色色,多種多樣的,用知行合一指導得過來嗎?
“知”與具體要做的事的關系就像重力和物品,在地球上五花八門的物品那么多,只要在地球范圍內無疑例外要受到重力影響。
只要你的是人(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所有行為都受“知”的影響,工作只是你所有行為的其中一部分,肯定能夠用知行合一來指導。
既然“知行合一”并不是機械性的用意志把思想和行為統一,那該如何具體實踐?
如果人之初,性本善成立,那么要想性本善,就必須回到人之初。
比如名利,利益對于小孩來說,無足輕重,如果一個小孩是國王,那么用一根棒棒糖就能換掉他的王國吧。這就是人之初的狀態。
回到我們的工作,工作本質是我們所有行為中能夠為我們帶來收入的行為的集合。本來是普通的行為,因為能夠來來收入,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賦予的意義越多,那么離初心就越遠。
在工作離具體實踐知行合一就是把我們人為賦予到工作的意義去掉,甚至工作本身就是我們賦予到能夠為我們帶來收入的行為本身的,接近人之初的狀態。
在人之初的狀態下,進行原本被我們定義為工作的那么行為。你會發現,你自己的智慧一下被釋放了,洞察力,創造力這些品質就都出來了。
讓工作中所有的行為都接近人之初沒被賦予意義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