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遺蹤與安順屯堡文化旅游
王繼平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諸多史學專家對大明王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云游西南遺蹤的種種考證,立足于黔中腹地——安順的屯堡文化現象,通過諸多專家田野調查與史籍考證的現有成果,借助建文帝云游黔中腹地——安順的遺蹤文化特質,探析安順屯堡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愿景,為加快安順旅游業提質提速發展插上飛翔的翅膀。
關鍵詞:建文帝 朱允炆
西南 遺蹤 屯堡文化
旅游
一、厘清建文皇帝西南遺蹤的重重迷霧
大明王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皇太子朱標的次子,1398年即位,1402年遜位,在位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朱標遇刺身亡,朱允炆成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皇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朱棣即位后,曾派鄭和七下南洋,傳聞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大明王朝因為無謚號,故大清乾隆元年追謚朱允炆為“恭愍惠皇帝”,史籍稱為“建文帝”。
大明王朝建文皇帝的出亡迷霧,后世之人推測不斷,流亡路線國內、國外均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于建文帝在西南的種種傳說、遺蹤,眾多史學專家均有不同的見解和闡述。主要觀點如下:一是“云南說”,二是“貴州說”,三是“重慶說”,四是“四川說”。
筆者寫作本文的真意,主要基于建文皇帝云游西南諸省,且在西南諸省留有多種傳說與多處遺蹤。為此,筆者認為,諸多史籍記載和專家田野調查結果,均可作為考證建文皇帝曾經在西南黔中安順云游活動的主要依據。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之《黔游記》中關于建文皇帝的記述:“十四日晨飯于吳,遂出司南門,度西溪橋,西南向行。五里,有溪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太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橋。此橋謂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白云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一統志》有螺擁之名,謂山形如螺擁,而不載建文遺跡,時猶諱言之也。土人訛其名為羅勇,今山下有羅勇寨。土人居羅勇,而不知其為螺擁;土人知白云,而不知即螺擁山。僻地無征,滄桑轉盼如此!”太子橋,即今貴陽市太慈橋。白云山,即今長順縣改堯鎮白云山,山上羅永庵內有潛龍佛殿、建文銅像、建文帝親筆書寫的詩及建文帝遺像。
二是山東大學劉樂一教授考證認為,建文皇帝沒有自焚于火,而是化裝為僧遁匿于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山寺。安順是中原聯系西南的重要通道,明代先后有幾十萬大軍來此軍屯,他們的祖籍大多為南京、六合等地。建文皇帝早就知道在安順地區聚居了眾多的“江南人”,同時,當地還具有諸多隱匿的有利條件:地形隱蔽,不易發現;語言便于溝通,生活便于適應等等。據載,平壩高峰山萬華禪院原住持范清珍藏著一張“大明建文皇帝遺像”,高峰禪寺內有一明萬歷年間的石刻,記錄著建文帝的事跡。
三是江南造船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國恩關于破解紅崖天書的考證。紅崖天書位于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15公里的曬甲山上。林國恩認為,紅崖天書中的“丙戌”即建文四年(1402年),正好是朱允炆出逃的這一年。在貴州的山谷中躲避數月后,朱允炆便想號召臣民支持其東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勢孤力單,于是,綜合金文變體加篆、隸、草等字體,創造出一種“符號”,寫了一篇討伐逆臣朱棣的檄文,然后讓隨從以詔書形式刻于紅崖上”。林國恩把紅崖天書直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尸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御制)。”
四是《安順府志》載:“飛虹山,在城(今西秀區)東五里,懸巖怪樹。相傳明建文帝往來滇黔,常游其上。(按:此山勢如長虹垂地,山頂有廟,明建文帝所盤桓地。有懸巖名臥龍處,夏月無蠅蚋;又建文帝南游詩,皆無題,未可實指為在某處所作也。修志者,多引其中一二句以為證,而未得全首。茲錄三章于后,以俟考。其一:'牢落江湖數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下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其二:'閱罷愣嚴磬懶敲,笑將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關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滾龍袍。百官此日知何在,唯有群鴉早晚朝。’其三:'風憶塵昔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心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仍拱,玉漏無聲夜永沉。遙想夢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①
五是《安順府志》載:“安平縣(今平壩縣),高峰山,《通志》云:'在城東二十里,昔有僧自然棲息于此,手植柏樹千株,飄然而去。’《縣志》云:'在城東五十里,后六長壩隴,山形如方幾,西壁如城,高二里,周圍五里。有玉屏石立道旁,高二十余丈,上鐫玉屏二字。有盤龍石,長四五丈,盤旋如龍,上有方石如龍首。有面壁巖,高三十余丈,上鐫西來面壁四字。柏桿參天,溪流繞砌,山霧早收,林鴉晚噪,徘徊諸石之間,不覺異趣頓生矣。有乾山石穴,相傳明建文帝由定番州白云山云游于此,山多虎害,自立剎后,虎乃潛逸’。”(筆者:高峰山寺懸壁處,有“西來面壁”石刻,相傳出自建文帝手筆。“西”可能是“璽”的諧音。玉璽是皇權的象征,建文帝逃到哪里,玉璽也會帶到哪里。高峰山寺內齋堂地下有一處藏身洞,洞底有一石碑,上刻銘文“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②
六是《安順府志》載:“安平縣(今平壩縣),玉龍洞,《通志》云:'在城東十里界首鋪,群峰峭壁,中一洞玲瓏奇巧,內一石平坦如床,上盤石龍,鱗爪生動。相傳明建文帝曾憩其中,經旬始去。’《縣志》云:'在界首鋪,群峰峭壁,一洞玲瓏奇巧,莫可名狀。內有一石,平坦如床,上盤石龍,鱗甲生動。相傳明建文帝曾憩息其中,經旬始去’。”
③
七是《安順府志》載:“皇井:在安平(平壩)沙作鋪,明建文過此,掬泉飲之,因以為井。今飲者必跪取方得。” ④
八是《安順府志》載:“清鎮縣(今清鎮市),聳翠峰,《方輿紀要》云:'在衛東十里,石官堡。’《通志》云:'在城北。相傳明建文帝曾寄宿于此,即云峰山。’云龍洞,《方輿紀要》云:'在衛西南十里,有涼傘洞,名華蓋洞,近時或易為云龍洞。其相對者扁洞。洞口扁窄而寬廣。相傳明建文帝南游曾憩于此’。”另據載,清鎮市東百花湖畔的靈永寺亦建文皇帝云游的遺蹤。⑤
九是林明璋先生的《龍隱黔中——明建文帝禪匿貴州(黔中)之陳跡顯象》指出:“在西南地區的黔中地帶,也就是今天的貴州省安順市沿線,在數處深山古寺中,有關建文皇禪隱于斯的故事盈耳不絕。周勘山野于600年荒剎古寺間,有關建文皇帝陳跡之地名、井泉、古木、洞穴、巖刻、碑記、殿礎、亡墳、古詩、吊寄……種種故舊陳跡無不集中顯象出一個伊人禪隱,悲切莫名,白云繞山,帝僧掩息的落魄寂寥影像。”
⑥林明璋先生還對位于平壩縣馬場鎮佳林村田隴上的建文帝之太監墳、位于馬場鎮嘉禾村田隴臺地上的侍從墳,以及西秀區巖臘鄉“王山坳”或為建文帝陵的情況進行了田野調查,其精神尤為可佳。
本文所引相關史籍可考可證的程度雖然不一,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建文皇帝遺蹤是散落于民間的傳說故事,就對其漠然視之、置之不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走出書齋,拓展視野,同時更要靜下心來思索,為何在西南諸省的多時多地,會出現同一個建文皇帝遺蹤,這難道僅僅是一種驚人的歷史巧合嗎?
二、黔中腹地安順與屯堡文化源流的歷史契合,成為建文皇帝云游黔中的最佳吸引
黔中腹地安順,在大明王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填南的軍事行動中,有幸成為了征南戰爭的后勤儲備和承前啟后之地。同時,正是因為黔中安順有著得天獨厚的山水田園優勢,讓大明軍士們的眼光緊緊地盯住了這里,并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撒下了一顆顆戰爭備戰的棋子,于是,一個個屯堡村落便應運而生并傳承至今。歷史在這里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契合點,安順由此留下了光輝燦爛的屯堡文化。
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發兵征討梁王盤踞的據點云南,以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平西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大軍25萬自辰沅入黔,攻占梁王勢力范圍之普定(今安順),命胡洋海率偏師5萬自永寧進入亦為梁王控制之烏撒(今威寧)。兩支征南大軍會師于云南曲靖,與梁王調集的10萬元兵展開會戰。
此時,對于大明王朝而言,若要長久實現平定西南之后的“不叛”和“無叛”,率先安定貴州的作用顯得至關重要。作為征南將軍的傅友德、藍玉、沐英等人根據明太祖的旨意,結合云貴關系整個征南軍事行動成敗的實際,提出“當今之要害,最宜設衛以守”的戰備決策。黔中安順的軍屯是設立最早也是收效最好的,它們為征南的戰爭勝利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一旦征南戰爭結束之后,那些屯戍的將士們便就地安下家來,照舊過著一邊操練軍事以防戰火再起,一邊耕耘播種以供自足歲用,并為其他軍隊提供軍糧的日子。天長日久,斗轉星移,屯戍的將士們就在這塊早已熟悉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并成為這片山雄水媚的土地主人,繁衍生息,傳宗接代,香火不斷,形成一個相對外界而言較為獨立的漢移民社區,因此,被后世學者們稱之為“孤島文化”。
安順屯堡人的前身是屯軍,而屯軍的前身又都是來自江南的漢民。當初,大批來自江南的漢民被征調,從“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江南,來到“山之王國”——貴州高原。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隨之而改變,從民族同類、文化同質的區域,來到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少數民族為主的“苗夷”之地。
雖然這些奉命屯戍貴州的屯軍有先有后,但基本上是在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設在貴州和轄及今貴州境內的32個衛中,除鎮西、敷勇、威遠3衛分別設于明末的萬歷、崇禎年間(公元1573—1644年)外,皆系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所設。
“像屯堡人這樣如此明顯、又較為全面、較為完整地保持明代漢文化標志及其特征的群體、社區卻不多見。……惟獨生活在今平壩、安順、鎮寧等地屯堡社區的屯堡人,既對這一帶的文化產生重大、廣泛、深刻影響,自身又明顯、較全面、完整地保持著明代江南漢文化特征的強大群體和廣泛社區。”
⑦
600多年前,這一支進入貴州高原的軍隊,在屯田戍邊,由軍轉農的風云變幻中,演繹了一個文化堅守的故事,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屯堡民居。600多年過去,這些由江淮內陸遷徙到黔中定居下來的漢族移民后裔的屯堡人,依然保持著明代的衣裝和江淮的古風,與當地的土著民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屯堡人的祖籍江淮故地,這種古風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殆盡,只作為一種永久的文化遺產被保存在博物館和檔案館里,被記錄在各種書籍中。而在黔中安順,這種古風卻被完好地保存在屯堡人的生活中,純然是一種現實,一種真實的'生存狀態’。”
⑧
在黔中安順的諸多屯堡村落里,滿是操著江南口音的江南人,不論貴賤,不分將士,一個遜國流亡的故君建文帝,失魂落魄,年紀尚輕,動力不足,為何一路遷徙而來,獨衷情于黔中安順,多是因為與這里的明軍將士有著千絲萬縷的情誼,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他置身于此,心中自有幾分安然。
今天,我們不必去探究建文帝到底在黔中安順居住了多久,居住于何處。即便是能在一些深山古寺中,尋訪到一些建文帝當年的遺蹤就已經足矣。筆者寫作本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信黔中安順曾經是建文帝云游西南的最佳之地。
三、探析建文皇帝遺蹤與推進安順屯堡文化旅游的當下意義
(一)緊緊抓住建文皇帝西南遺蹤的歷史神秘性,充分整合屯堡文化旅游資源,積極拓展安順旅游業提速提質發展的強大市場空間
文化旅游的本真意義在于什么?在于文化的吸引力,沒有文化作為依托,再好的旅游也不過是游山玩水,這山這水,縱是游過、看過了,觸及不了心靈,又與我等何干?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旅游主要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為結果的,它不僅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而且還具有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現代社會中的旅游,已不完全等同于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游山玩水,或是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學考察,它全然成為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活方式。如今,正因為加大了全社會的旅游興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旅游者引入到相對偏遠和不發達的地區。
作為云貴高原黔中腹地的安順,要大力發展旅游業,依靠什么過得硬的東西吸引外人來到安順?安順與外界相比,到底地域差異性在哪里?因此,如何拓展安順旅游的市場空間和做大蛋糕,不能不提到屯堡文化,更不能忽視屯堡文化旅游的強大資源。安順,作為貴州西部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要緊緊依托黃果樹大瀑布、龍宮這兩個5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的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更要充分挖掘以建文皇帝遺蹤為引領的大明屯堡文化旅游資源,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地域差異性,著力彰顯黔中屯堡文化旅游的獨特品質。建文皇帝云游西南本屬無奈,卻于無形之中為西南諸省的許多地方,帶來了一筆豐厚的文化旅游寶藏。筆者之所以突出建文皇帝西南遺蹤,主要基于其較高的歷史知名度和極其莫測的歷史神秘性,加之建文皇帝的悲愴情懷和人生感悟,讓眾多的旅游者通過近距離的體驗游,觸摸古人的心跳,感受古人的思想,以此來緬懷古人,啟迪后人。
(二)緊緊抓住建文皇帝西南遺蹤這一興奮點,讓歷史和景觀走上前臺說話,全力打造安順特色屯堡文化之旅,追尋文化名人遺蹤,領悟超然文化感受
文化旅游,關鍵之點在于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再多的旅游包裝,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如今,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為載體,多方突破,力求創新,推進懷古文化旅游,追尋文化名人遺蹤,領悟超然文化感受,已成為較為風行的專題游覽項目。作為云貴高原上的黔中大地——安順,大明王朝有幸在此撒落了一些星落棋布的戰爭棋子——屯堡古村落,讓無數慕名到此尋古訪今的旅游者,駐立于屯堡古村落的街巷小院,感受大明屯堡的江南遺韻,在傾刻之間強烈地體驗了時空的穿越,仿佛時間倒流了600余年。這就是文化旅游的無形力量,這就是超然的文化感受。
特別是蒙著一層歷史神秘面紗的建文皇帝黔中遺蹤,算得上是安順屯堡文化旅游這一皇冠上的一顆十分耀眼的明珠,它不僅有著極高的歷史神秘性,而且,還可以作為安順屯堡文化旅游龍頭上的一條彩絲,將紅崖天書、黃果樹大瀑布、徐霞客黔中考證、龍宮、格凸河、天龍、云峰等景點串聯起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進行黔中屯堡文化旅游景點的精美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地吸引世人關注的眼球。讓眾多的外來旅游者,通過對安順大明屯堡文化進行深層次、全過程的體驗游,給旅游者一種強烈、超然的文化感受,感受到不一樣的安順,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自然。
(三)緊緊抓住建文帝西南遺蹤這一制高點,充分激發安順屯堡文化旅游蘊藏的巨大經濟潛能
隨著西南諸省旅游業的逐漸升溫,特別是多彩貴州風的風行世界,讓安順屯堡文化更加增強了自覺與自信,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安順屯堡文化完全有理由、有信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屯堡文化旅游正日漸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文化旅游形式,必須充分認識到,來自本真的屯堡文化因素,對安順整個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將會變得更加深刻和深遠起來。因此,加快安順旅游業的發展,提高其市場綜合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屯堡旅游文化的建設,充分認識到建文皇帝西南遺蹤這一旅游王牌的潛在價值,在競爭激烈的文化旅游市場份額中搶占制高點,充分激發安順屯堡文化旅游蘊藏的巨大經濟潛能。
作為舉辦多屆黃果樹瀑布節的東道主——安順,多方專家學者云集于此,在旅游論壇峰會上共商建文皇帝、徐霞客等諸位歷史文化名人與加快安順旅游業發展的關系話題,絕不是偶然提議,絕不是文人的竊竊私語,相反卻是一種深度的提醒,安順旅游將走向何處去?建文皇帝西南遺蹤,徐霞客黔中游記,無不應證著當年劉伯溫的那一句話: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六百年后看,云貴賽江南。難怪六百年之后的黔中人,竟然沒有忘記先人的這一句話,取其意而用之,自稱“山里江南”。這難道不是一種驚人的歷史巧合嗎?這種歷史巧合靠什么來維系,只有靠那些散落于民間的無數屯堡文化遺產的保護,靠那些不知名的潛藏于民間的屯堡文化傳承人,才能在深層次上堅守安順屯堡文化的精神特質,堅守六百年不變的精神家園,增強安順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作為黔中經濟區的前沿陣地,打造貴州西部的黃金旅游線,安順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筆者以為,要深度開發安順旅游,必須要對安順旅游進行高品質定位,充分激發安順屯堡文化旅游蘊藏的巨大經濟潛能。因此,以建文帝遺蹤為龍頭,引領安順屯堡文化旅游,不僅要在諸多方面積極拓展屯堡文化旅游的市場空間,更要以弘揚屯堡文化的軍事影響為主線,著力打造屯堡文化的相關影視產業,建設屯堡文化影視基地,以旅游商貿為龍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旅游引線,大力弘揚屯堡文化,加大組織包裝屯堡地戲演出以及地戲臉譜、服裝、蠟染等民族工藝品,全方面、多角度、廣覆蓋地帶動和增強屯堡文化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提高安順旅游經濟的極大效益。以此撬動整個屯堡文化旅游業在黔中大地的激情翻滾,為安順旅游業注入無盡的發展動力。同時,更要在個人深度旅行方面進行深度挖掘,讓旅行者們進入黔中安順,通過不斷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感受不一樣的“山里江南”,走進六百年的大明屯堡,觸摸蒙著歷史神秘面紗的建文皇帝。
注 釋:
1、①、②、③、④、⑤,《安順府志》,(清咸豐)安順府署篡修,安順市地方志辦公室、安順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點校,1996年5月版,第97頁、100頁、102頁、104頁、137頁。
2、⑥,林明璋:《龍隱黔中——明建文帝禪匿貴州(黔中)之陳跡顯象》。安順市屯堡文化學會,《屯堡人》,2011年8月(總第18期)。
3、⑦,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漢族群落——屯堡文化》,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77頁。
4、⑧,鄭正強:《大山深處的屯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