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信,泰山平陽人。
年少時有遠大的志向,寬厚愛人,沉著剛毅有謀略,之后受大將軍何進所征辟就任騎都尉。
何進此時已在權力斗爭中大獲全勝,誅殺了政敵太監(jiān)蹇碩和外戚董家。
但是主導漢末驚天政變的大黑手袁紹繼續(xù)忽悠何進: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徹底干掉這幫禍國的死太監(jiān)!(袁紹就想鼓惑何進出手把太監(jiān)們?nèi)扛傻簦O(jiān)們逼急了自然要和何進拼命!)
何進于是向太后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
何太后聽完就給否了:“宦官統(tǒng)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guī)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逝世,怎可以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
何進發(fā)現(xiàn)妹妹的疑慮后,心中不能決斷,又開始懵圈了。
袁紹一看何進猶豫,繼續(xù)點火:“大將軍,知道您猶豫啥,咱們現(xiàn)在多方召集四方猛對太后進行兵諫將及大批豪杰,命他們都引兵向京城,威脅清君側造聲勢嚇唬太后!”
何進對袁紹是言聽計從,于是董卓、王匡、橋瑁、丁原等一系列有實力的地方大員開始向洛陽靠攏,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府掾太山王匡征發(fā)所在郡的強弩手;丁原火燒孟津造聲勢要誅殺宦官;董卓也上書:從前趙鞅統(tǒng)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
鮑信也受命回鄉(xiāng)招募兵卒,可別小看鮑信招募的這支軍隊,東漢末年地方上最有戰(zhàn)斗力的幾支軍隊如下:
涼州軍》幽州軍》并州軍》泰山軍》丹陽軍
在隨后的那場軍閥大混戰(zhàn)中,他們會跟隨各自的主公開始參與并主導這個時代。
公孫瓚:幽州軍
董卓:涼州軍
孫策:丹陽軍
呂布:并州軍
曹操:泰山軍
鮑信率軍返回途中,在成皋得知何進已經(jīng)死于政變。
鮑信緊急趕回洛陽,當時局勢一日三變,到洛陽時,董卓已經(jīng)進京了!
鮑信知道董卓必然禍亂天下,貢獻了第一個足以改變未來歷史的計策:勸袁紹襲殺董卓!
鮑信理由如下
1、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
2、我們?nèi)绮怀脵C動手,日后必然吃虧
3、趁他剛到洛陽,士卒疲憊,對他發(fā)動襲擊,一定可以擒拿董卓
關鍵時刻袁紹猶豫了,董卓帶來的軍隊的確不多,僅僅三千人,但是袁紹手里控制的兵馬也沒有絕對優(yōu)勢。
洛陽城內(nèi)共有5支軍隊
這里介紹下北軍,漢代初期有兩支守衛(wèi)京師的屯衛(wèi)兵,未央宮在京城西南,其衛(wèi)兵稱南軍;長樂宮在京城東面偏北,其衛(wèi)兵稱北軍。之后南軍名沒,而北軍名存。到了漢武帝時,擴大北軍,改北軍中壘為中壘校尉,又增設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七校尉。東漢時,省去中壘,并胡騎入長水,虎賁入射聲,置北軍中侯以監(jiān)五營,稱為北軍五校。竇武政變時,太監(jiān)們就下詔令張奐率領五校尉營中沒有被竇武來得及控制的屯騎、越騎、長水、射聲四營將士前往討伐竇武。
五支軍隊的指揮權
1、皇宮禁軍(袁術)
2、西園軍(何進部下)
3、北軍(何進部下)
4、司隸校尉軍(袁紹)
5、涼州軍(董卓)
袁家兄弟現(xiàn)在手握司隸校尉軍及皇宮禁軍,還有一堆比如鮑信這種挺他的幫手。
董卓的三千涼州軍,雖然兵力最少,但是戰(zhàn)斗力十分強悍。
北軍五校和西園校尉都是在何進部將手上的,何進死后,上述兩股軍事力量由何進的軍官吳匡、張璋等暫時統(tǒng)領。
袁紹的猶豫有一定道理,軍事力量不足的他打算控制北軍和西園軍,確定優(yōu)勢后再搞定董卓。
此外董卓以前還在袁隗手下當過差,是他袁家的故吏,袁紹覺得董卓不會很快翻臉。
鮑信看到這個情況立刻預判出了結局,引兵回泰山了(漢末的英杰實在是太多了,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司馬懿,荀彧,袁紹、孫策、周瑜都各領風騷,但有些默默無聞的人也是英雄豪杰,要不三國演義怎么會這么好看呢!)
袁紹猶豫的同時,董卓迅速出手收買了何進部下,拿下了北軍和西園軍的軍權(這次事件暴露了袁紹的一個弱點,關鍵時刻不敢博一把,官渡之戰(zhàn)他還會犯一次,被對手再次翻盤,這也許也是世家弟子的通病?沒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和魄力)
至此,董卓手握涼州軍、北軍五校、西園軍還有強悍戰(zhàn)斗力的并州軍,而袁紹手中僅僅只有兄弟袁術的虎賁軍和自己的司隸校尉軍。
袁紹機關算計,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搞定了洛陽最大勢力袁家后,董卓正式在朝會上提出廢立之事,扶持劉協(xié)正式登基,是為“獻帝”。
董卓為了鞏固權力,修復與士大夫集團的關系,外放了一大批士族去關東任職。
有名氣的比如說韓馥、劉岱、孔伷、張咨、孔融、應劭、張邈等,其中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剌史,張咨為南陽太守,孔伷為豫州剌史,棄官而走的袁紹也被董卓任命為勃海太守,鮑信被授以濟北相。
鮑信憑借朝廷的任命,在老家拉起來一支步兵兩萬,騎兵七百人的雄厚力量。
同在兗州募兵的曹操規(guī)模多大呢?
僅募得五千士兵。
但是,鮑信卻說:曹操日后必然能統(tǒng)領天下群雄以撥亂反正。
為啥呢?
曹操可以說是漢末的一股清流
1、在干洛陽北部尉時,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碩的叔父用五色棒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2、黃巾起義爆發(fā),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大破黃巾軍,斬首數(shù)萬級。
3、在濟南相任內(nèi),大力整飭,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濟南境內(nèi)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不畏權貴,這樣的曹操怎不令人心生追隨之心。
公元189年12月,東郡太守橋瑁第一個豎起了大旗,詐稱京師三公發(fā)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號召各地舉兵討董。
曹操在己吾起兵,北上投奔了陳留太守張邈。
鮑信也以濟北相身份與其弟鮑韜參與關東盟軍。
反董的聯(lián)軍共有十一路,分為四個方向:
冀州方向:袁紹負責冀州牧韓馥屯鄴縣,河內(nèi)郡太守王匡屯河內(nèi)郡。
酸棗方向:兗州刺史劉岱、陳留郡太守張邈、廣陵郡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郡。
南陽方向:后將軍袁術屯南陽郡魯陽縣。
這四個方向自北向南形成一線,對洛陽構成了一個半月形的包圍圈,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袁紹隨后到達黃河邊上的河內(nèi)郡,以便“靠前指揮”,他自稱車騎將軍,以此號令整個關東聯(lián)軍。
聯(lián)軍的總指揮袁紹首先發(fā)動攻擊,但是手下大將王匡在平陰渡口被牛輔大敗。
酸棗方向的聯(lián)軍頓時嚇得不敢動彈(雖然有共同的敵人,但是大家內(nèi)心里都想讓別人去打頭陣,打贏了跟著上去躥兩腳,形勢不利則龜縮不動,誰都不愿意早早就把本錢拼沒了。)
曹操熱情比較高,多次請求發(fā)起進攻。
但是沒人搭理,只有鮑信和他弟弟鮑韜愿意陪他闖一闖,曹操率領聯(lián)軍從酸棗西進,很快到達滎陽、成皋一帶,準備攻打此次的戰(zhàn)略目標:敖倉
敖倉附近有一條汴水(可以聯(lián)結起北方的黃河水系和南方的淮河水系,東南各郡的物資通過這條河能很便捷地運來),從秦朝開始就在附近的敖山上修建了一處倉庫,用來屯積糧食等物資,也屯積一些軍械,這就是著名的敖倉。
如果占領敖倉,可以解決后勤保障,同時也能威懾董卓,鼓舞聯(lián)軍。
但是曹操還是經(jīng)驗少了,他沒有去打聽下對手是誰:徐榮!董卓手下最會動腦打仗的人。
徐榮主動放棄前沿的中牟等據(jù)點,把重兵布防在成皋一帶,在此以逸待勞。
而曹操一路順利西進,聯(lián)軍如入無人之境,慢慢開始放松了警備。
結果在渡汴水時,遭到了涼州軍的半渡而擊,涼州的鐵騎呼嘯而來,聯(lián)軍的士兵多是新招募的,戰(zhàn)場經(jīng)驗幾乎空白,在騎兵的降維打擊下,瞬時大亂。
戰(zhàn)斗中曹操本人也中箭,馬重傷,靠曹洪讓馬才死命保其逃脫。
在這次大戰(zhàn)中,曹操損失慘重,鮑韜戰(zhàn)死,兩人辛苦攢下的主力基本報銷。
曹操很失望:咱們的兵是義兵,為的是國家,現(xiàn)在天天不動彈,令天下子民失望,我替諸君感到恥辱啊!(曹操自幼被士族理論洗腦,頂雷為黨錮之禍上書,打擊敗類宦官家屬,黃巾亂時為國家報效疆場,在濟南拯救黎民蒼生,董卓廢帝他加入義兵豁出命去討伐)
鮑信當時什么態(tài)度史書沒說,但從他支持曹操出擊董卓可以看出,他對關東這些士族也很寒心!(這也是他后來和袁紹貌合神離的根本原因)
董卓遷都長安后,聯(lián)軍很快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兗州刺史劉岱聯(lián)合了張邈和濟陰太守吳資直接殺了橋瑁,曹操因為實力微弱,為了避免被兼并,只得北上投奔袁紹,袁紹看到曹操來時非常高興,對他說:我當南據(jù)黃河,北阻燕、代,兼收戎狄之眾,向南以爭天下。
袁紹用計脅迫韓馥,空手套白狼拿下了冀州(袁紹中部: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經(jīng)典案例(袁紹具不具備名將的水準?),這讓幽州的公孫瓚十分眼紅,南下攻打袁紹,幽州軍攻勢凌厲,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公孫瓚威震河北(公孫瓚曾經(jīng)屠戮過青州北上的三十萬黃巾軍,當時在冀州造成了極其轟動的影響)
看看袁紹的周圍態(tài)勢:
此時曹操堅定站在了袁紹這邊,出兵東郡,一路順流而下,打跑了黑山賊兵,保護了即將在界橋開戰(zhàn)的袁紹的側翼安全。
之后袁紹打贏了冀州的關鍵之戰(zhàn):在界橋大敗公孫瓚。
為表達對曹操的感謝,戰(zhàn)后,袁紹表曹操東郡太守。
鮑信對曹操提出了改變歷史的第二個計策:脫離袁紹。
鮑信說:“現(xiàn)在奸臣乘機出來顛覆皇室,英雄豪杰憤然對抗,而天下響應的原因,是因為大義所在,現(xiàn)在袁紹當盟主,利用權利為己謀私,看來將要發(fā)生變亂,看來另一個董卓就要產(chǎn)生了。如果我們對抗他,恐怕力不從心,如果跟他同流合污,那又怎么說得過去?不如現(xiàn)在待在黃河以南,靜觀其變。”
曹操深表贊同,但是要脫離袁紹,需要一個機會。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刺史劉岱打算派兵迎擊,鮑信勸阻說:“目前賊兵有百萬之眾,百姓惶恐震驚,士兵毫無斗志,不可抵擋,我看賊人兵眷混雜,前后相隨,賊軍中也沒有輜重糧草,只是以掠奪維持生計。如今對策,不如讓部隊養(yǎng)精蓄銳,先采取堅守,賊眾想戰(zhàn)不得,想攻又不能,其勢必然離散而去,然后選拔精銳士卒,就能打敗他們了。”(對付流民軍一般有兩種策略;絕對的武力壓制,公孫瓚就是這么玩的, 第二種就是鮑信的策略)
劉岱不采納鮑信的意見,和青州軍展開決戰(zhàn),結果兵敗被殺。
劉岱死后,兗州陷入了一片慌亂,當務之急必須要找一個能打的家伙來。
?曹操的機會來了!
在陳宮出面、張邈默許、鮑信力薦下,兗州的地方大佬一致同意曹操入主兗州,前提是必須解決青州軍問題。
在河北吊打黑山軍的曹操這回遇到對手了,青州軍與曹軍展開了殊死拼殺,戰(zhàn)斗異常激烈和殘酷。
曹操計劃在壽張地區(qū)一舉全殲青州軍,壽張屬兗州刺史部的東平國,當時其附近有個大的湖泊叫東平湖,是山東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
曹操和鮑信身先士卒,成功將青州軍引到了埋伏圈,結果本應埋伏的步兵卻沒趕到。
結果曹操、鮑信因為兵少反被青州軍包圍,鮑信為掩護曹操撤退,拼死力戰(zhàn),最后戰(zhàn)死,連尸首都沒有找著(所以軍紀里面“誤點”的罪過都是殺頭的,你的誤點結果往往就是一場大勝或者全軍覆沒)
曹操最后通過和談的方式,和青州就達成“降曹不降漢”的約定。
曹操之后追記鮑信功績,上表封鮑信之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征召鮑信之子鮑勛擔任丞相掾。
鮑信在漢末為袁紹和曹操各貢獻了兩個計謀
袁紹沒有聽從,結果痛失洛陽好局,開啟了亂世風云?。
曹操聽從鮑信,拿下兗州,成就了后來的魏國霸業(yè)。
作為漢室的忠臣,鮑信在曹操起兵初期全力予以支持,甚至為曹操獻出了自己的性命(當時論實力、地位、雙方不相上下,鮑信死后,曹操將其余部交給于禁統(tǒng)轄,成就了于禁五子良將首席的地位。論年齡,鮑信還年長曹操四歲),如果鮑信活到曹操篡漢的話,他又會怎么選擇?呢?
算無遺策且又是地方實力派的鮑信會成為曹操的真正對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