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成年后尤其是走入社會早出晚歸為了生活(生存),真正屬于我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
而我也是在持續的寫了兩年時間的文章學著與時間交朋友的過程中,慢慢地體會到早晨起床后到出門前的時間,才是你真正能自主支配的,清晨的這段時間是個金礦。
在說早晨的時間之前,我想先說說武志紅在《巨嬰國》里說的人在5歲之前會經歷三個的階段:
0~6個月,一個人的階段,全世界都要以我一個人的意志為核心;
6個月~3歲,兩個人的階段,嬰兒開始意識到我和母親之間需要親密也需要獨立;
3~5歲,三個人的階段,關系開始復雜起來,我愛你,我也愛別人,你愛我,你也可以愛別人(這里的你可以是工作、興趣、朋友)。
武志紅在書中說,大多數的國人心理年齡都還在第一階段,0~6個月的嬰兒期,即我是中心。
也許只有意識到并能夠平衡你我他的關系,才算脫離巨嬰的心態真正成熟。
用這個概念類比一下我們看待時間的心理,大致也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時間屬于我自己一個人,在沒有看明白時間無法管理之前,你會認為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只是自己沒有厘清輕重緩急;
時間屬于你我兩個人,這個階段會發現,有些時間是我可以支配的,有些時間會被他人占據,往往我想自由支配的時候,別人會闖進我的世界,反之亦然。
時間屬于你我他三個人,這里的你、他可能是工作與生活,家人和朋友,本職與興趣,你會發現你的時間有自己的掌控的還有給工作和生活的,你的時間屬于同事還屬于家人?;ハ嘀g還會有穿插。
也許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并能夠平衡自己成長、工作、生活的時間,接納那些不能控制的,主動尋找那些能夠支配的,時間才會成為朋友。
否則就會像生活中缺錢一樣,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而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為從來沒有思考過它們的去向。
好好利用早晨的時間,是改變的開始。要利用早晨的時間,那么從早睡開始吧。
對,你沒看錯,就是早睡。因為早晨起不來本質上不是早起的問題,而是睡的太晚。
久了就會發現,早睡是為了身體,早起是為了內心。
早晨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比如運動、閱讀、寫作、運動。這三個方面的行動積累效應明顯。
每周三~四次40分鐘的有氧運動,能夠保持比較健康的體魄;
每天閱讀40分鐘,一周就能讀完一本書;
而寫作可以做的事情更多樣,可以寫晨間反思日記、讀書筆記和記錄昨日的要事。
村上春樹每天跑步10公里,一跑就跑了30年;許多名人在晨間有閱讀的習慣;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說通過晨間記錄反思日記發現了反思的力量。而記錄反思日記就像是在收集自己人生的錯題集。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那么起跑快一點點從全程來看對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
而若是把這個馬拉松看成是每天跑一點,那么每天清晨第一時間就跑完當天的量,那么這個馬拉松就有意思了。
因為有些人甚至每天都不知道目標在哪,而有些人每天清晨就完成自己的目標。
有一句話說的好,每天晚上臨睡前比清晨起床聰明一點點。而我更喜歡的是另一個版本,每天清晨起床比昨天聰明一點點。
因為你只有讓自己逐漸聰明起來,才會越來越發現自己有多無知。如同下面的這張圖:
學問之道,就像這個圓,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圓的面積越大,周長就越大,接觸“不知道”的機會就越大。
可不是么,如果你非常非常愚蠢,你怎么可能意識到自己非常、非常愚蠢呢?你必須有相當的智力,才能意識到自己有多么愚蠢。
有句雞湯說的話,命運都是業余時間改變的,都是由下班后的時間決定的。而我說,改變自己的無知可以從從早起到出門前的這段時間開始。
早起的時間(大腦)就像一個金礦,等著你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