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而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痿,如樹木之枯萎。肺痿,謂肺葉干枯。熱在上焦,燒灼肺葉,使肺葉干枯萎縮,氣流阻塞,故咳。肺主氣,若氣流通暢,則不咳。故不咳,則不病肺痿;咳,則病肺痿。肺痿之病,或從汗出,或從嘔,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大便難被快藥下利,如此種種,皆重亡津液,津液枯竭不能滋潤肺葉,故得之。寸口脈數,數為熱,熱灼則肺干,肺干則氣虛,脾胃所產生的津液因氣虛不能輸布反而聚集,如枯木之裂縫反而聚水,故隨咳而出,口中有濁唾涎沫,此即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熱盛而血干,血凝,故脈滑數,血凝熱壅,久則化膿,故肺癰者,咳唾膿血。
腎主水,腎水虧虛而不能制火,火盛克肺金。腎陰虛者,久則陰虛生內熱,熱攻上焦,也可致肺痿,因腎虛而病肺痿者,多面色黑如灶灰。
脾屬土,土生金,脾胃強則肺不弱。脾胃虛弱者,飲食不多,或消化吸收不良,營養匱乏,不但產生之津液不足,而且土虛不能生金,也可致肺虛,久之,肺干則痿。若因脾胃久虛而肺痿,面色當為土黃色,無光澤。
傷風感冒,風熱入肺,亦可致肺痿。
現代人飲食充足,不易重亡津液。脾腎俱虛者,更易于病肺痿。
9.2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肺痿和肺癰,皆熱在上焦,其脈皆數。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亡津液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潰也。痿之亡津液屬氣虛,雖有熱不至于燥涸,故咳而有濁唾涎沫,脈雖數仍為虛,故曰脈數虛者為肺痿。癰之亡津液,則為熱壅而血凝,久而化膿,其熱邪更甚,為邪實,故曰脈數實為癰。
9.3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痿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浮而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病咳逆者,脈之何以知其為肺痿或肺癰?肺痿和肺癰皆脈數,故脈之不能分別,當以證分別之,若咳而有膿血吐出者,為肺癰,主死。寸脈浮而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初病風熱,其熱在表,故汗出惡寒。風熱入里,上焦傷,氣不能降,故呼氣容易,吸入難;下焦傷,則氣不能升,故吸氣容易呼出難。呼吸受阻而急促,故氣逆而咳。風來衛氣迎敵,故風傷衛氣,傷在皮毛。熱入體內,則熱灼血干,故熱傷血脈。風邪駐留于肺,其人則咳。若口干、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是陰血未傷,雖時時振寒,不過肺痿。若吐癰膿,狀如米粥,則血已傷,因熱傷血,血凝滯,蓄結,久而化膿,此為肺癰。肺痿可救,肺癰初發亦可救,若遷延日久肺里積血已化膿,則死。
9.4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初期,瘀血未至化膿,口中辟辟干燥,咳即胸中隱隱痛,甚至喘不得臥,須趁血結而膿未成,急瀉其肺熱,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12枚
上先以水600毫升,煮棗,取400毫升,去棗,內葶藶,煮取200毫升,頓服。
9.5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本條證比上條更重,但仍未化膿,仍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9.6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而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久久吐膿如米粥,即膿成之始也。已開始化膿,故不再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始萌可救,此即始萌也。救之法,用桔梗湯排膿。
桔梗湯方
桔梗15克 甘草30克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9.7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敵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咳而吐涎沫者,為肺痿;咳而不吐涎沫者,為肺燥咳;若吐涎沫而不咳,則非肺痿。其人吐涎沫而不咳,不渴,為肺中冷,上焦陽氣虛,冷而無熱,故不咳不渴而吐涎沫。陰聚于上,則下必陰虛,故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其人吐涎沫,無其他病證,則陰陽總體平衡,上焦陰勝陽,必下焦陽勝陰,上之陽虛不能制約下之陰虛,故曰上虛不能制下敵。肺中冷則多涎唾,上陽虛則頭眩,下陰虛則遺尿,小便數。甘草干姜湯溫之。若服湯后轉渴,則為胃熱之消渴,當治其胃熱。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炙)60克 干姜(炮)30克
上?咀(今切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9.8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上條吐涎沫而不咳,只是肺冷,甘草干姜湯溫之即可。本條咳而氣上逆,不唾涎沫,亦非肺痿。氣之運行,理當陽升陰降,今陰不降反升,謂氣上逆。胸中陰寒積聚,因寒生水氣,呼吸之氣猶如鼓風機鼓動水氣,故喉中發出水雞聲,此寒在肺經,寒盛氣虛,涎沫反而不出。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45克 麻黃60克 生姜60克 細辛 紫苑 款冬花 各45克 五味子30克 大棗7枚 半夏65克
上9味,以水2400毫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600毫升,分溫3服。
9.9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上條陰氣上逆,以喉中有水雞聲為特征。本條火氣上攻,則喉中無水雞聲,因火熱燥濕,故喉中有異物感,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7升≈900克 半夏1升≈130克 人參45克 甘草30克 粳米60毫升 大棗12枚
上6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溫服200毫升,日三、夜一服。
9.10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咳逆上氣,既無水雞聲也無異物感,非寒非火,時時唾濁,此為痰氣。但坐不得眠,痰壅于胸已甚。皂莢丸主之。皂莢味辛咸,宣壅導滯,藥性剽悍,佐以棗膏,以緩其勢。
皂莢丸方
皂莢(刮去皮,用酥炙)120克
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9.11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風邪入肺致肺癰,風性上行,氣只上升不下降,故面浮腫。肩息,喘而肩搖動也,是陽氣上越欲脫之兆。其脈浮大,浮為風,大為邪盛,元氣虛衰。脈證兩衰,故不治。若加下利,則恐陰氣下脫,陰陽離散而死,故尤甚。
9.12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咳而上氣,無肺痿肺癰之癥狀,也無水雞聲、異物感、時時唾濁,單純咳喘,此為肺脹。其人喘極,以至目如脫狀。脈浮大者,為風邪實,以越婢散表邪清內熱,加半夏止咳定喘。
肺脹者,肺葉腫脹,阻塞氣流,故喘。喘甚,則目突如欲脫離。因風熱未灼干肺葉,故未至于肺痿肺癰。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90克 石膏125克 生姜45克 大棗15枚 甘草30克 半夏125克
上6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600毫升,分溫3服。
9.13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此續上條,上氣喘不至目如脫狀,但喘而躁,屬肺脹,其證比上條輕。風邪入肺,肺脹而喘,若同時有水氣停于中焦不下,風邪上逆帶動水氣上逆,故喘而躁。欲作風水,言將風邪水邪并發也。發汗散風去水,則愈。
9.14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此續上條,提出發汗則愈之汗法。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 各45克 五味子30克 半夏65克 石膏30克
上9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600毫升,強人服200毫升,羸者減之,二、三服,小兒服80毫升。
9.15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普通之咳,非肺痿肺癰肺脹,亦不上氣。脈浮者,為邪傷衛,厚樸麻黃湯主之。脈沉者,為邪入營,澤漆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75克 麻黃60克 石膏 如雞子大 杏仁60克 半夏 65克 干姜30克 細辛30克 小麥150克 五味子30克
上9味,以水2400毫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65克 紫參75克 澤漆(以東流水1萬毫升,煮取3000毫升)600毫升 生姜75克 白前75克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 各45克
上9味,內澤漆汁中,煮取1000毫升,溫服100毫升,至夜盡。(疑:當加水1000毫升,合澤漆汁共1600毫升,煮取1000毫升)。
【自注】脈沉,邪已傷血,易于成肺痿或肺癰,故日間盡服,不使遷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