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鳳凰網《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遭質疑 過度診斷隱憂顯現》
作者|董蕊 編輯|郭妍 策劃|鳳凰網健康)
“早發現,早治療,是醫學的良好愿望。科技使它成為可能,金錢卻可能讓它過度。”這是2019年,唐金陵在“國際預防過度診斷大會”上的開場白。已故英國著名醫學史家Roy Porter對現代醫學充滿了憂慮。他在《劍橋插圖醫學史》的開篇中寫到:“在西方世界,人們從來沒有活的這么久,活的這么健康,醫學也從來沒有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強烈的懷疑和不滿。”
“無癥狀微小癌癥”在病人死前有4種可能的結果:腫瘤自行縮小或消失、腫瘤自行停止生長、腫瘤進展緩慢仍未引起癥狀、腫瘤進展快速且引起癥狀甚至造成死亡。對于前三類患者,癌癥沒有引起任何麻煩,癌癥治療對他們毫無意義,只有第四類患者中的一部分人會從治療中真正受益。以韓國的甲狀腺患者為例,在早診斷早治療的高峰峰期,第四類人群只占約1%。
從以上引用的第一段話可以看出,現代醫學過度治療的現象,已經引起業內專家的憂慮。毫無疑問,過度治療不但可能奪去癌癥病人性命,而且必然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病人既懼怕生命不保,又憂慮資金缺口,經受不住雙重壓力,因而有三分之一癌癥患者被嚇死(即死于恐懼與高度憂郁)。
《再談癌癥》篇談到:“腫瘤不像病原感染那種急性發作,往往需要數年、十幾年的發展才成為有癥狀或可被檢測到的腫瘤。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腫瘤細胞和身體進行著對抗式交流。身體的免疫系統時刻監視著腫瘤生長,試圖將其消滅。而腫瘤為了生存,變換著方式(基因突變)試圖逃逸免疫系統的監視和攻擊。腫瘤最終長起來意味著免疫監視已經不起作用或功能受限。”結合上述引用的第二段話可見,無癥狀微小癌癥中,只有極少數最終致人死亡。換句話說,體內存在癌細胞者,最終發展成致死之癌癥患者只是極少數。引文所說的“對于前三類患者,癌癥沒有引起任何麻煩,癌癥治療對他們毫無意義”,當是指用西醫之治療辦法毫無意義。從中醫角度,對于前三類患者,中醫藥施以正確調養意義重大。因為,腫瘤自行縮小或消失、腫瘤自行停止生長、腫瘤進展緩慢仍未引起癥狀,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中醫所要達到的治療目標。腫瘤細胞和身體進行著漫長的對抗式交流,換成中醫的術語,就是正邪進行者持續的對抗。只有當正氣強于邪氣,腫瘤才有可能縮小、消失。如果正邪旗鼓相當,則腫瘤進展緩慢,不會急速引發癌變致死。西醫所謂的早治療,無論怎么早檢查早發現,都早不過中醫之治未病。中醫養生,其實質就是治未病,通過維持以至提高陰陽能級,從而加強對抗病邪的能力,即免疫力。中醫藥的正確調治,無疑有助于使腫瘤縮小、消失、或停止生長。所以,不必談癌色變,治療癌癥,除了西醫,還有個費用少,經濟負擔極輕的中醫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