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部六病”——實現中西醫通約的新醫學

三部六病”——實現中西醫通約的新醫學

白玉金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 201203)

“三部六病”學說創立于上世紀50年,是著名中醫臨床家、傷寒學派劉紹武先生在中醫經典《內經》和《傷寒論》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按照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建立的新的學術體系。該學術最大的特征就是打破了傳統中醫學封閉的語言表達體系,并以一般系統論思想為基礎,創立了簡潔明了的理法方藥體系,既解決了中醫分科重復多樣的問題,也充分體現了系統的辨證論治原則。不容忽視的是,該學術的誕生恰恰與“中西醫結合”的出臺是在同一時期,所以或多或少融合了一些西醫學的理念與知識,同時也為實現中西醫結合的通約打開了一扇窗。

一、關于中西醫結合的思考

“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是在1956年毛澤東主席關于“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講話后,逐步在我國醫學界出現的。

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工作,他始終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反對硬搬西洋的東西,更反對“全盤西化”。建國初期,衛生主管部門有人企圖以西醫的科學標準、原理來代替、改造中醫,1953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高度評價了中醫,認為“中國對世界有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他還指出,“看不起中醫是不對的……西醫也有唯心論。中西醫一定要團結,西醫一定要打破宗派主義”。其后發起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西學中)” 運動。19586月,時任衛生部副部長的徐運北在天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中西醫結合”一詞;19589月,《中央衛生部黨組關于西醫學習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了中西醫學結合概念;195810月毛澤東對衛生部黨組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批語中又提出了“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概念;1959125日《人民日報》社論提出“把已經證明有效的中醫治療辦法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辦法加以認真的普及”等,從此“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得到中國醫學界普遍認同和運用。

半個世紀以來,中西醫結合不僅在國內得到系統的發展,在國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如國內已將中西醫結合醫學確立和設置為一門獨立學科,又連續劃分為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其中臨床醫學又分出內科學、外科學等,內科學又劃分出心血管病學、消化病學等等;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有關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制度及技術職務考試制度等均設置了中西醫結合系列;各省市建立了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基地、臨床實踐基地及科研基地;有獨立的中西醫結合學術團體及各種中西醫結合雜志;成立了各級中西醫結合學科專業委員會,形成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中西醫結合也逐步得到關注,在其影響下,還出現了如日本的漢方醫藥與現代醫藥相結合的被稱為“東方醫學”、“第三醫學”,印度醫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被稱為“印度結合醫學”研究,還有韓、美、澳、意等國家也產生了把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被稱為“綜合醫學”或“結合醫學”研究。

中西醫結合事業看上去如火如荼,但真正實現中西醫結合了嗎?按照毛澤東“中體西用”的思想,他當時對西醫學習中醫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醫學中醫,而不是中醫學西醫”,西醫“應當抱著很虛心的態度”,“因為經過學習與提高,就可以把中西醫界限取消,成為中國統一的醫學,以貢獻于全世界”。可見,提倡中西醫結合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方法是“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然而,不容樂觀的是中西醫結合至今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當今醫學界中、西醫藥診療仍舊各行其是,中、西醫藥理論依然涇渭分明唯一可資稱道者,不過是搞了一些“中法+西法”、“中藥+西藥”的“技術性結合”而已。不但沒有把中西醫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甚至對何為“中西醫結合”也沒有得出明確的定義。有人認為“中西醫結合”應當是中西醫理論的結合或中西藥物的結合,也有人認為應是中醫研究應用西醫、西醫研究應用中醫,還有人認為就是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合作。許多所謂的中西醫結合也大多名不符實,中醫開了西藥、或西醫開了點中成藥就說自己是中西醫結合,遠遠沒有達到兩種治療與診斷方法的全面結合,更無從談兩種知識體系的結合。

其實,我國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歷程遠遠不止50年。早在明末清初,西醫學已經開始對我國醫學界產生一些影響,有些醫家已在自己的著作中收入一些西醫的藥物和解剖生理內容。經過一二百年的接觸,尤其是鴉片戰爭后教會醫學的大量傳播,終于促成了中西醫匯通思潮的形成,并成為近代醫學史上的一個學派。當然中西醫匯通學派的思想也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出于維護中醫的利益,使中醫仍能繼續生存,向前發展;有的則是企望從匯通的醫學中,創造一種盡善盡美的醫學。可見,以“中、西醫理論融合”為目標的“中西匯通”繼以“中西結合”已歷300

年來,仍有不少學者在繼續尋找中西醫學的“結合點”。 諸如:“生物全息律的發現為中西醫結合提供了一個接觸點”“祖國醫學原則與應激概念也有類似的地方”“陰陽實質與分子生物學的生物膜理論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中西醫較為理想的結合點” “中西醫學的結合點——體熱流自動控制機理”、“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符合中醫整體觀念,可為中西醫學提供結合點”、“醫學人文關懷是中醫仁心仁術的體現”等等。且不論這些觀點有無意義,但經過近300年中西匯通與中西結合,今天仍停留在尋覓“結合點”的地步這一事實本身即是對所謂“中西結合”的莫大諷刺。

二、制約中西醫結合的瓶頸

毛澤東強調中、西醫藥兩種知識的結合,應當包括理論、方法等知識的綜合統一和融會貫通,不應當僅僅局限為經驗層次或常識層次的“中藥加西藥”,否則無從創造“新醫學新藥學”

但是,中醫學和西醫學是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二者的思維體系及指導思想迥然不同,在觀點、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差異,從理論到實踐各成體系,很難結合到一起去。

中醫學在形成初期,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并把它們轉化為醫學倫理,以此為基礎來闡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現象和規律;西醫學則吸收了古希臘的元素論、原子論,并把它轉化為醫學理論,以此為基礎來理解和闡明人的生理、病理現象和規律。中醫學的研究思路與現代控制論在方法學上有驚人的相似,可以說完全是采用信息控制系統的黑箱方法,即在不打開黑箱、不干擾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下通過司外猜內的方法認識生理病理;而西醫學采取的是物質能量系統分析法,即打開黑箱,用解剖分析的方法去探討生理病理,但毫無疑問會割裂了人體局部和整體的緊密聯系,不同程度上干擾了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正如有學者認為,中醫研究的是“形上屬性(證候)的人”,西醫研究的是“形下屬性(組織器官、細胞、分子)的人”,這兩種研究對象是“不可通約的”;中醫依賴系統方法,西醫依賴還原方法,這兩種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約的”。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中西醫結合的可能性。

在醫學發展史上,也確有不同醫學體系無法結合的事例。宗教化的蓋倫醫學與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近代西醫學便是彼此排斥、無法結合的,前者不允許后者存在,只有淘汰了前者,后者才得以發展。宗教化的蓋倫醫學遵循的是經院哲學,充斥著迷信和愚昧,其結果是造成烈性傳染病的大流行和大批病人的死亡。而中醫學則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概括和總結了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因此中醫學與現代西醫學應是互補的,結合在一起應當能促進醫學的發展,關鍵是要找到影響結合的瓶頸。

中國近百年來,關于中醫的存廢問題,已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爭論。早在上個世紀初,廢止中醫作為當時“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民國元年“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1929年,南京政府通過了《廢止中醫案》,從行政上廢除中醫。上世紀50年代, 東北地區衛生行政領導出現廢除中醫傾向。2006年,中南大學的張功耀教授在網絡上發起“取消中醫”的簽名,引發新一輪的中醫存廢爭論。表面上看是“科玄之戰”,但實質上是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分歧,是文化差異的沖突。

中醫與西醫分別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醫學的碰撞實際上是文化的碰撞。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理智活動的產物,它不僅僅表現為理論化和系統化的知識,也許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一種社會文化。由于人們總是把“理性”、“真理”、“合理的”、“科學的”和“客觀的”看作是同義詞,所以他們“總是把追求‘客觀真理’與‘運用理性相等同,因而把自然科學看作是‘合理性’的典范”。這種看法在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人們判斷一切文化形式或成果是不是“正確”、是否稱得上是“真理”,都必須看其是否是“科學的”。事實上,科學本身的劃界就是一個哲學問題,直至現在仍然是多元標準的,科學與偽科學之間沒有絕對的劃界標準。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在其獨特的思維方法指導下產生發展成熟的,而哲學思維方法是科學的靈魂。中醫學作為一門自然屬性并兼具社會屬性的醫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有其特殊的哲學思維方法,如其注重整體性、平衡性、變易性、功用性、形象性等。“審證求因”這一中醫學重要的診病查因方法,就是在這些哲學思維的影響下形成發展起來的,與其密切相關的主要包括:整體宏觀思維、形象類比思維、恒動變易思維。

著名科學史家薩頓在《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中指出:“沒有同人文科學對立的自然科學,科學或知識的每一個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樣是人的。”科學與人文對人類的福祉與危險所能承擔的責任都是有限的,二者攜手是最好的選擇。由此可見,實現中西醫結合是正確的選擇,但必須突破“文化差異”的瓶頸!

三、三部六病”可為中西醫通約提供平臺

要突破文化瓶頸,對話是唯一的方式。中醫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承載著中醫學,但我們不應當將“傳統文化”與“中醫學”混為一談。傳統文化是指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中醫學以保護與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醫學,關乎人的健康,且伴隨著傳統文化的發生與發展。中醫學應與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相適應,既要繼承,更需要創新。如果一味地固守幾千年前的知識體系與話語系統,在現代社會自能淪落為“部落語言”,根本無法實現與現代醫學的對話。

“三部六病”學說遵循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打破了傳統中醫學封閉的知識體系與語言表達系統,以《傷寒雜病論》為依據,人體生命的規律性進行了科學劃分。即:把整體劃分為表、半表半里、里三個不同的空間,凡與空氣接觸,并能與之發生關系的部分稱為“表部”;凡與飲食接觸,并能與之發生關系的部分稱為“里部”;凡與血液接觸,并能與之發生關系的部分稱為“半表半里部”(亦稱“中部”),簡稱“三部”每部存在的病證,根據其實熱與虛寒的不同病性再劃分為“陽性”疾病與“陰性‘疾病,三部共歸納為六類證候群,簡稱“六病”。

用“三部”闡發了人體生理的規律性,同時也反映著病邪入出的三個部位與通道;“六病”就是三部感受外邪侵襲而反映出的人體病理的系統變化,表現出的陰陽不同屬性的六類證候集合,是“三部”系統質失去平衡而出現六類不同性質的表現形式。“病位雖廣,不出三部;病情雖多,不越六病”。既高度概括,又有規律可尋。

另外,劉紹武先生還強調在紛繁的證候信息中突出具有特性的重點證,在重點證候中突出有代表性的綱領證,在綱領證中突出有概括性的核心證,這“三突出”原則實現了提綱攜領的辨證方法。同時,確立了六病的綱領證與治療原則,以及合病、合證、兼證的治療原則、整體病與局部病的治療原則;在施治過程中,強調遵循按部定證、辨證定性、據性處方、依方命名的思想原則,篩選了數十則有效方藥、上百種主藥與副藥,甚至做到了定位、定性、定證、定方、定藥、定療程,“有是病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可謂開辟了一條中醫辨證施治規范化、規格化的證治思路。簡潔明了,易學易用

可以說,“三部六病”的理論體系是中西醫學思維的交合,但又不失中醫的本質,也沒有企圖用現代醫學的語言去解讀中醫,而是換了一種表達路徑,為中西醫通約打開了一扇窗,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在劉老先生眾多的弟子與門生中,學的好、用的好的佼佼者,不乏西醫出身者,這便是最好的佐證。

德國滿晰博教授指出:“在中國對人類知識寶庫最光輝的貢獻中,中醫是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于50年代以來執行了各項明智和鼓舞人心的政策,但中醫目前的不平衡狀態仍是值得注意的……這主要是由于將現代科學所特有的某些錯誤和粗疏,不經意地用于中國傳統科學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他還指出:“西方科學技術大量傳入中國和日本,逐漸使包括醫學在內的所有的傳統知識受到輕視、排斥。在這種形勢下,傳統醫學的醫生和擁護者就著手采取了力求用西醫術語解釋中醫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能使人們相信傳統技術的價值。但是,這些動機善良、想要保衛本國醫學遺產的人,實際上是在拋棄和毀滅他們打算維護的東西。

實踐證明,數千年傳承下來的中醫對生理、病理方面的認知,是值得給予重視和發揚的,中醫與西醫不僅不是互不相容,而是互補的。中西醫間思維方式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但僅僅應用西醫的思維方式、方法去衡量中醫是行不通的,而中醫也應該借鑒現代文明,同時也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這大概是我們提倡繼承與創新中醫應注意的問題吧。記得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高瞻遠矚地指出: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醫學,如何用現代語言進行描述、用現代科學和技術說明這一行之有效的傳統理論和技術,是擺在我們這個時代面前的歷史使命。老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箴言或許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啟示,“美美與共”——希冀中西醫的融合能真正創造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希冀“三部六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中醫能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作者簡介:



白玉金,男,1990年畢業于山西中醫學院,曾任《中醫藥研究》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山西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上海中醫藥雜志社副總編,兼《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執行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系列期刊《中醫藥文化》常務副主編,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常務委員、編輯出版分會常務委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緬懷!湖北這位教授:培養出國內外60多位研究生,無愧國醫名師稱號
中醫藥的科學性在哪
方劑大家王世民:中醫的臨證治病也是科學實驗
破解中醫科學本質千年之謎,開創中醫藥學發展新篇章
中醫vs腫瘤:治病更治人
比較中西醫學的優勢與趨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微山县| 平安县| 鸡西市| 海口市| 东山县| 开鲁县| 万盛区| 漳平市| 冷水江市| 双鸭山市| 封开县| 酒泉市| 盘锦市| 康马县| 仪征市| 信宜市| 自贡市| 孝义市| 上高县| 民乐县| 天镇县| 东台市| 青州市| 宜昌市| 华蓥市| 噶尔县| 临沧市| 金塔县| 普格县| 志丹县| 亚东县| 封开县| 郯城县| 延吉市| 永宁县| 隆尧县| 扶风县| 阳山县| 广丰县|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