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今韻
一君木子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評析
這是初中生必背的一首古詩。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首句“強欲登高去,”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文寫作的時間。第二句“無人送酒來。”化用陶淵明的典故,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第三句寫詩人在佳節之際想到了長安家園,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最后一句“應傍戰場開。”真實形象,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全詩語言樸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注釋
九日:文中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強:勉強之意。
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無人送酒: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這時正好王弘送酒來了,于是醉飲而歸。
憐:憐憫,如可憐;憐惜。愛,如憐愛,愛憐。
傍:靠,如:依山傍水。臨近,如:傍晚、傍黑、傍亮。文中靠近、接近意。
韻譯
勉強地按照習俗登高飲酒去,
沒有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
應是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作者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其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于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其邊塞詩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
公元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長安,重陽節在鳳翔寫下此詩。
(注:本人在編篇過程中參考了網絡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權,及時聯系,急速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