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今韻
一君木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評析
這是小學生必背的一首古詩。
李白一生多次出游秋浦,《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組詩內容豐富,藝術高超,尤其是《秋浦歌·其十五》,更是膾炙人口。這是秋浦歌第十五首,這首詩寫自己因愁而頭發變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愁”是全詩之眼。
注釋
秋浦歌:是李白於天寶十三載(754年)流寓秋浦時所作的組詩,,全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秋浦:現今安徽貴池縣西南一浦。
緣愁:是因為愁之意。
似:象之意。
個:即這樣。
秋霜:指白發,形容頭發象秋天的霜一樣白。
韻譯
我的白發足足長到了三千丈,
無窮無盡愁思頭發才這樣長。
不知道在那明鏡里看到的我,
從哪里來的這么多滿頭秋霜。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了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力豐富,語言流暢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754年)第二次游秋浦期間創作秋浦歌十七首。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他在秋浦時的心情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他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癰已成。此時他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于是寫作了《秋浦歌十七首》。此詩是其中第十五首。
(注:此文在編篇過程中參考了網絡中無著名資料,如有侵權告知,即刻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