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取消后,學生進入名校的方式又回歸到了高考。前兩年強基計劃一頒布,競賽圈到處都是唱衰學科競賽、不看好基礎學科未來的聲音。
一方面,學科競賽的獎項無法給競賽生直接的加分優惠,只有少數頂尖選手,才能去競爭保送的門票;
另一方面,自招的名額轉移至強基或者綜合評價,高考分數才是高校考評的最主要參照依據,搞競賽或許對某一學科的成績提升有幫助,但從“大局”來看,還是把時間精力放在弱勢科目上、爭取提升總成績更合算。
基于此,我接下來討論的問題是:
1、掃盲:學科競賽具體指什么?
2、強基綜評背景下,學科競賽對升學還有用嗎?
3、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學競賽?
什么是學科競賽?
學科競賽通常指“全國中學生XX學科聯賽”,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競賽五門,是國內最具含金量的學生競賽,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
五項學科競賽中,難度和認可度綜合排序大致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
01
五大學科競賽內容大盤點
02
五大學科競賽賽程安排
(具體賽程以當年組委會通知為準)
綜評強基下,
學科競賽對升學有什么作用?
自招取消后,以往學科競賽獲獎的加分或降分錄取也隨之取消。按照教育局規定,現在只有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仍然具有高校保送資格。
不過,相比競賽人數的好幾萬而言,每年能進國家集訓隊的總共不超過260人,2021年上海入選集訓隊的總人數才13人,能拿到保送資格的是競賽大軍中的極少數。面對這些少數極具天賦的學生,我等普通人只能望塵莫及。
那么對于廣大沒能進國家隊集訓的競賽生來說,在綜評的高考新政策和強基計劃的“橫空出世”下,他們是否具有優勢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在滬招生的主要五所綜評院校要求:
我們會發現,以上幾所綜評院校,只有浙大提到了“學科特長突出”,其他院校均未提及。
但競賽與自招多年來關系密切,我們通常會認為,如果能在五大學科競賽中取得一定的獎項,在綜評面試中可能會具有一定的優勢。據我小范圍觀察,哪怕并未在學科競賽中獲獎,一些學生也會將自己的競賽經歷寫進綜評的個人陳述材料中。學生們普遍認為學習競賽的經歷也會是加分項。
再來看強基計劃——
目前國內36所“雙一流”A類高校還推出了強基計劃,我主要整理了以下幾所:
可以看到,強基的兩類報名要求,簡而言之就是:
第一類,高考成績要好;
第二類,五大學科競賽獲全國決賽二等獎(含)以上成績的考生,可破格入圍。
部分偏文科的院校只要第一類考生。
同時,據了解,2020清北強基計劃共招生1781人,其中破格錄取的金銀牌競賽生有510人。但在強基第一年,除了清華以外的其他院校都沒有完成強基的招生計劃。C9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情況或許還行,但再往下的學校就成了“競賽落榜生”(沒能拿到國二的學生)、“強基落榜生”(拿到了國二,參加了強基卻沒被高考成績拖了后腿的學生)的收留所,競賽生普遍覺得血虧,一些院校老師也為錯失了這些競賽生而惋惜。
而到了今年,強基計劃進入了第二年,絕大多數院校都完成了強基的招生計劃,且相較去年招生質量更高。這是因為學生們對強基計劃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自身、對基礎學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打算走強基的競賽生會花更多心思在其他科目上,而原本不學競賽的好學生則為了強基校測提前接觸競賽內容。
我們再來看近三年五大學科全國決賽的金銀牌總數:
換著柱狀圖更直觀:
從2018年到2020年,決賽金銀牌總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超過1200人。金銀牌人數的增加一方面來源于參賽總人數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各大高校對競賽生的招生需求。大膽猜測,現在參加競賽可能更容易拿獎了,這對競賽生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對于學科競賽本身,未來依舊充滿未知。
總結一下,學科競賽在目前政策下依然“有用”:
①國家集訓隊直接保送清北;
②國二及以上獎項的競賽生可破格入圍強基計劃(但高考成績也不能差);
③競賽經歷及獎項在綜評的面試、強基的校測中可能是加分項。
但“用處”十分有限。不管是綜評還是強基,競賽、證書、論文、專利都只是高校錄取你的參考,只有高考成績才是硬核標準。
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學競賽?
對競賽科目有興趣,并且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嘗試學一下競賽內容。聚焦自身興趣,不要把競賽和升學之間的聯系看得太重。
一方面,競賽內容是課內知識的延伸和進階。在你已經掌握該學科考綱內容的前提下,不為了拿獎,適當地超前、超綱學習也是有好處的。就像初中生回過頭看小學數學,覺得真是so easy一個道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學習競賽的過程中,你感到了快樂,并且能從一次次攻克難題、獲取知識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那你很可能就是適合學競賽、也適合學這個學科的,可以考慮走競賽-強基路線,爭取將來為國家的基礎學科做出貢獻。
沒興趣,或者沒余力的同學建議還是專注課內。
有些同學覺得化學實驗很有趣,自己化學成績也還不錯,就覺得自己很喜歡化學,甚至想在大學繼續學化學。但離開了“有趣”的實驗,開始了略有難度且相對枯燥的競賽學習,這種“喜歡”很快就難以為繼了。這時你就應該意識到自己不是真正的喜歡化學。
同樣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在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上。在我看過的個人陳述里,理科生十有八九都說自己喜歡數學、喜歡物理、喜歡生物,但在真正進入大學之前,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他們自以為喜歡某門學科,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只學過這些學科……
我一向很推薦高中學生提前了解大學里各個專業都學些什么,好為將來的專業選擇做好鋪墊。學科競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基礎學科的“大學先修課”。
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同學,平時的學業都兼顧不過來,還投入大量時間搞競賽。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屬實不值當。建議專心學習,查漏補缺,還是提升總成績比較實在,競賽畢竟只是少部分人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