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老城廣場上美人魚雕像。美人魚是華沙的城徽,被華沙人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相傳很久以前,一位18歲的少女被侵略者追趕而勇敢投河,化身為美人魚。多年后,當侵略者再次入侵華沙時,美人魚奮起反抗,在戰斗中死去。
6月7日,旅游第十天。早上8點半離開索哈契夫肖邦酒店前往華沙,大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看到正前方飄揚的波蘭國旗,華沙到了。
關于華沙由來有一些傳說,其中一個版本是,相傳很久以前,齊格蒙特的國王在全國巡游,想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建都。有一天國王來到維斯瓦河畔,河邊住著一戶漁民。國王剛要離開,一尾美人魚從河中躍起為國王唱優美動聽的歌。國王立即愛上這里,決定在此建都。國王問河邊玩耍的兩個漁家小孩,“這個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說沒有名字。國王問孩子的名字,哥哥說“瓦爾斯(wars)”,妹妹叫“沙娃(sawa)”。國王決定將兩人名字連在一起,作為這個地方的名稱,這就是瓦爾沙娃,中文翻譯成“華沙”。
華沙街道上行駛的有軌電車(手機車拍)
大巴遇到紅燈停下,從車窗看到外面正在等電車的修女,我拿手機偷拍,沒想到被她發現,微笑著向我招手
安娜指著這門牌18號,大鐵門里是中國大使館
拉近鏡頭拍到飄揚的五星紅旗,好親切
附近只有這個免費的移動廁所,團友輪番等候。有人向安娜建議去中國大使館方便一下,安娜說大使館也不是每日對外接待的,想去大使館方便是不可能的。
大使館對面是一個城市公園,有大片的草地和樹木成林。安娜介紹,華沙有相當大的綠化面積,共有大大小小70個城市公園,人均占有綠地面積80平米,在全球首都中排名第一,這是最讓華沙人引以為傲的。
開始跟隨安娜行走華沙,感受中歐最大的首都華沙的繁榮和古樸
這座門前有馬造型的建筑是特殊圖書館
特殊圖書館對面的建筑是高等法院
圖書館前草地上的紀念碑不知代表什么,忘了
華沙軍人教堂,室內墻上有“卡廷慘案”所有遇難者的名字
來到高等法院一側的華沙起義紀念碑前,紀念碑是1989年8月紀念反抗納粹爭取解放的華沙起義45周年而建
紀念碑有兩個傾斜的方柱,前面有起義者雕像,有出擊者沖出街道準備戰斗雕像,還有一組雕像是描繪起義者在牧師掩護下從下水道撤離的場面。
華沙起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地下軍反抗德國占領軍的戰役。起義從1944年8月1日開始,波蘭地下軍的目的想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取得解放,避免受到蘇聯的控制。五萬波蘭地下軍舉行華沙起義,與占領軍英勇作戰。起義持續63天,付出重大犧牲后終告失敗。戰前華沙有130萬居民,起義開始時有90萬華沙人,1945年戰爭結束時,華沙城內幸存下來僅有1000多人。
華沙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各種歷史名勝古跡在老城區,也是游客集中游覽的。華沙半日游是跟著安娜行走華沙老城區
街邊的餐館還沒開始營業
鐵制的店招,剪刀和鞋子,應該是裁縫店、制鞋店
街邊餐館座位被鮮花環繞
老城西北,將去外觀居里夫人故居
這座白色建筑是居里夫人故居
瑪麗·居里(1867-1934),出生于波蘭的科學家,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若貝爾獎且是唯一獲化學獎和物理獎的人。她是波蘭最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團友說我穿的服裝顏色和波蘭國旗相似的顏色
歐洲最常見的石板路
巴比肯是一個半圓形的防御工事,位于老城和新城之間
二戰期間,城體建筑遭受嚴重破壞,戰爭結束后,五十年代年政府出資重建,這里現在成為旅游景區
小飲品店門口冰激凌招牌
走進華沙老城集市廣場
廣場中央豎立美人魚青銅雕像,與丹麥哥本哈根小美人魚嬌美的造型完全不同,華沙美人魚右手拿劍,左手持盾牌,象征一個民族的不屈
美人魚雕像旁用手風琴演奏樂曲的難民媽媽和孩子
坐在廣場椅子上聽安娜(背面長發者)做介紹
在廣場上遇到不少當地學生
到此一游留個影
老城廣場四周有不少露天餐飲
廣場上精美的建筑外墻
廣場一側古老的汲水泵
老城集市廣場周圍的建筑都是按照戰前模樣重建的,甚至每個裂紋都與當年一樣
廣場上售賣小紀念品、畫作
繼續行走,來到華沙王宮城堡廣場
二戰期間,華沙遭受嚴重破壞,建筑全被炸毀。但是華沙人保存了老城主要建筑的圖紙資料。二戰后華沙人民用長達五年時間重建古城、重修教堂、宮殿、貿易場所,建立一個新的華沙。
小朋友在拍合影
可愛的小朋友,各國游客紛紛加入合影隊伍
廣場東側紅色外墻的城堡式建筑是舊王宮,建于十三世紀末,曾經是國王的居所。二戰期間整座城堡完全被摧毀。1971年波蘭重建王宮,在廢墟中挖出大量藝術品和原來建筑碎片,直到1984年才建成完工,現在的這里是王宮博物館。(我們沒有安排入內參觀)
天空云層很厚
前方是克拉科夫郊區街
走到王宮南側的圍墻邊(相機拍攝模式又自動改變了,拍成這個顏色)
眺望壯觀的王宮城堡
正前方遠處有個圓形建筑
拉近鏡頭看,安娜說那是足球歐洲杯華沙賽場
王宮廣場中心豎立著一個高22米的紀念柱
紀念柱頂端是奇格蒙特三世持劍高舉十字架的青銅雕像。1596年奇格蒙特決定定都華沙,華沙因此成為波蘭政治文化中心。
發現雕像頸部圍著一條紅白藍的圍巾,安娜說那是昨晚華沙的一個足球隊贏得冠軍,球迷把啦啦隊標志圍到雕像上了。真是厲害,這么高、光溜溜的圓柱人是如何爬上去的。
又遇到這群可愛活潑的孩子,相當配合游客拍照
廣場上觀光小火車
天空的云層漸漸散去,等候安娜帶一些團友去上免費衛生間
小販出來擺攤了
天空放晴,告別王宮廣場
沿著克拉科夫郊區大道前行,首先看到這座位于廣場附近的圣安娜教堂,門口穿中世紀服裝的先生在發教堂音樂會的宣傳單。
圣安南教堂由博萊斯瓦夫三世公爵遺孀安娜于十五世紀末修建哥特式風格。1518-1533年間不斷擴建,但瑞典人入侵時被毀,后來又按巴洛克風格重建。
走入教堂,因為要開始舉行音樂會,不讓入內參觀,只在大門里拍了一張照片
圣安娜教堂前墻新古典主義風格和旁邊綠頂鐘樓是后來建造的。據介紹,該教堂是華沙新人舉辦婚禮的首選之地
行走在寬闊的、連接王宮廣場南北向的克拉科夫郊區大道上,據說大道指向波蘭以前的首都克拉科夫而得名。當時這條道路在老城之外,也就是郊外,如今城市擴大,這條大道早已不在郊外了。
分享團友林如何先生在王宮廣場的航拍
下集繼續行走華沙。
(圖片由先生拍攝于2017.06.07上午,博文于2017-08-22 11:24:35發布在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