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乎!鬼乎!仙乎!
01
雨夾著泥點,打落在身上,滿身的花色。
昏黃的燈光下,偶有打傘的女子在匆匆趕路。
臉被遮住。
她們是誰?
誰是了她們?
晚上八點了抵達臨淄城的我,狐疑了起來。
02
這狐疑,源自于一部書,那里面幾乎都是鬼怪的故事。
從小就讀,讀的有些害怕,但還想繼續看下去,甚至希望自己是那其中的某個男主人公,有那意想不到的遇見。
真的遇見了,會怎么樣呢。
我不得而知。
《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孤獨和世人的孤獨,用鬼仙來調節寂寞,用鬼仙來喧囂心里,用鬼仙來延展生命,用鬼仙來畫裝皮囊,用鬼仙來懷疑和菩提智慧。
03
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都看見人愛人,人害人,誰見到過鬼愛人,鬼害人?
重疊的幽默,就是世界大大的游樂場,淋淋盡致的分享,花花世界必須當真,但又何必當真。
蒲公生命便是他最好的生命。
十九歲早成,成了秀才,此后屢試屢敗,終未中舉,做了當時“財政部長”戶部尚書畢家三十多年家庭師爺,可謂仕途艱難履歷簡直。但他和自己與天地的對話卻最為真切的了不得,他在四十歲左右就完成了他顯于后世的文字。
他不是看中了自己,而是看重了自己生命以外的東西。
對他最為無情的科舉,成就了他最為安靜的文字。
此中閑處,卻是生命緊要處,他的魅力顯現在了追逐的官宦仕途之余的意想不到。
閑愁成趣,趣而為格調,不自覺的張大為他逝去后的世上的另一座高山。
04
山東是齊魯的大地。
高山總是一座座。
泰山、尼山、沂蒙山、梁山……
孔丘、孟軻、晏嬰、齊桓公……
《春秋》、《論語》、《詩經》……
還有蒲松齡和他的《聊齋志異》。
任何一個中國人,愛和恨,情和義,讀和頌,誰能躲開他們,誰又能躲開他們。
我的目光不會離開他,我的腳步,更不能不走進他。
淄博市淄川城東約8華里,有一個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筑風格的古老村落。
這個偏僻不易被人發現的村落,就是蒲松齡的誕生地—蒲家莊。
05
晚上抵達,我認真的聽窗外的風雨。
肉體和魂魄灰飛煙滅的風聲中,是否有小翠俏麗人形狐影的晃動。
應該是這樣。
如夢如幻。
早早醒來,踱步蒲家莊,圍著蒲公墓轉上三圈,又去他故居的屋子坐上一會兒。
山羊小胡子雕像精瘦著嶙峋靈魂,我依偎他的邊上,放佛耳里鉆進了畫皮故事,娓娓道來的就是人間的看不透的名利情愁。
他執著于科舉,凡四次考試不第,考到七十二歲,仍是個貢生。
他卻成就于業余和有趣,四十歲隨趣而成的《聊齋志異》,成為后代短篇小說文化的高峰。
蒲家莊不大,聊齋園子人不也多,我是第一撥。
空空的街道,空空的園子,空空的臥室,冢的周邊亦是空空。
天亮了,“鬼”和“仙”可能都去休息了吧。
他們活動在夜里,不喜歡光,或者一見著光,都躲了起來,在某一疊影處,怯怯地看著我,他們把我當成了“鬼”。
06
原來,鬼是怕人的。
我放開大步,很放心的進了狐仙園。
注: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1956年改設為淄博市淄川區)人。
清代杰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聊齋志異》,凡490馀篇,內容相當復雜,作法不一,思想和藝術都是極不平衡的,可以說優劣并存。
就主導方面說,多數篇章是發自真實的感受,反映了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大體上有以下幾類:
一、揭露官府黑暗,官貪吏虐,魚肉百姓,官軍大肆擄掠,濫殺無辜;
二、鞭撻豪紳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
三、譏諷科場考官昏庸,黜佳士而進庸劣;
四、嘲謔炎涼世態、澆薄風俗;
五、體現人生經驗哲理,贊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