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歷史淵源與社會特征
1、民族概況
苗族是個淵源悠久、人口眾多、欣欣向榮的民族。以其勤勞勇敢、開明智慧、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著稱于世。據傳,遠古時期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長江一帶,為逃避壓迫和戰爭的苦難,部分相率向南,再向西遷徙,沿江而上進入黔地,一部分就在黔東南的黃平等縣定居下來。黃平苗族先民憑著勤勞 的雙手和智慧,立足于黃平地理、自然條件的優越,在這片熱土上開拓,休養生息,成為黃平的世居主體民族之一。
黃平縣境內居苗、漢、亻革、侗、土家、仫佬、西家等二十多民族(家)。據縣統計局2002年底統計,全縣人口總數為347422人,其中苗族人口總數為18991人,占縣人口總數的54.7%。黃平苗族主要聚居于縣東南部和南部清水江畔一帶,向縣中部、縣西北部發展,散居全縣各地。
黃平苗族能歌善舞,有“歌鄉舞海”之稱。民族風情濃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和燦爛的歷史文化。由于聚居人口眾多,較好地保持了本民族的傳統習俗。
2、族源與遷徙
族源: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有著密切關系。古代傳說中的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領。《戰國策》說:“蚩尤是九黎之君”。《苗族簡史》說:“苗族是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不斷開拓,不斷發展成為祖國的強大部落。同時黃河上游的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向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發展,爭奪這片肥沃的土地,便和‘九黎’發生沖突,大戰于琢鹿,將‘九黎’打敗。”《史記·五章·帝本記》說“黃帝和炎帝結盟,戰勝九黎,殺死蚩尤”。《黔南職方紀略》指出“跳月”乃蚩尤的遺風。“跳月”是苗族青年男女在一定節日集會吹笙的一種社交活動。又說:“九黎”信奉巫術。這些與黃平和黔東南其他各地苗族極相似,是有親緣關系。《炎繳紀聞》卷四說:“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貴州名勝志》引楊慎的《滇程記》也說:“苗者‘三苗’之裔”。
“三苗”在長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據《戰國策·魏策》說:“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史記·吳起傳》也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禹滅之”。秦漢以后,許多學者認為,苗族的先民應屬南蠻集團的“武陵蠻”。秦代五陵地區屬黔中郡,史稱這帶地區居民為“黔中蠻”。西漢時期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又稱居民為“武陵蠻”。無論“黔中蠻”、“武陵蠻”或“五溪蠻”都有苗族先民在內。“蠻”這個名稱,一直是統治者稱呼長江以南的少數民族,如“蠻夷”、“荊蠻”之謂也,都包括苗族在內。自唐、宋至元、明、清歷代王朝對苗族的認識加深,才把苗混稱為“蠻”的少數民族中作為單一民族記載在文獻中。如白居易有“疑是苗人頑”詩句。宋代朱輔著《溪蠻叢笑》說:“五溪蠻……今有五:曰苗、曰瑤……”。
遷徙:苗族的遷徙相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戰爭引起。傳說中說:他們的先民逃過渾水河,來到山區……。這與古代“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聯合擊敗,南遷黃河到長江中、下游開拓的史實相符。“三苗”時期,又不斷遭堯、舜、禹的攻擊,最后被禹擊敗,又一次被迫大遷徙。史載:“殺‘三苗’于三危”之后,這部分苗族進入鄱陽、洞庭兩湖一帶,被稱為“南蠻”。戰國時楚以武力并吞“蠻”、“越”,占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苗族先民又被迫扶老攜幼大量遷入武陵山區。戰國末年,武陵地區苗民受到沖擊,又分散遷徙。由于東漢王朝一再出兵進剿,對苗民大肆殺戮,又災荒兵禍,苗族先民再度向南遷徙。秦漢乃至唐宋時期,封建王朝不斷向“武陵蠻”、“五溪蠻”用重兵“征剿”,繁重的賦稅,迫使“五溪蠻”流離失所,向五溪深處,再度西遷。一支沿舞水西上,遷到思州(今岑鞏)以及思南等地,另一支沿著沅水(今清水江)西上,遷到黔東南地區定居。
宋、元以前,貴州苗族早已從五溪地區由沅水向清水江地區遷徙,在劍河、三穗一帶居住。苗族《爬山涉水歌》載:六支祖來到黔東南居住后,雄公主持在劍河、松續這個山坳主議榔:“一支住方先(榕江)、一支住方尼(臺江)、一支住者雄(雷山)、一支住希隴(黃平)、一支住春整(爐山)分開過生活”。
清王朝,殘酷鎮壓苗民,苗民紛紛起來反抗,形成雍、乾大規模苗族起義,黃平是重點奪取的城鎮之一。黃平部分苗族不干坐以待斃,扶老攜幼,肩挑嬰兒,翻山越嶺逃往黔西南各地。
歷代封建王朝對苗民一次次調集重兵征剿,兇殘屠殺,蠻橫掠奪他們的財產,毀壞他們的家園,從而造成一出出家毀人亡、妻離子散、背井離鄉大遷徙的歷史悲劇。然而苗族先民憑借勇敢、堅強、智慧,為著民族生存,一次次起來抗暴……又一次次地被迫遷徙。他們每到一個地方,憑著勤勞的雙手,與天斗、與地斗,開山劈嶺,開荒造田,男耕女織,生息繁衍,成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個古老又人口眾多、欣欣向榮的民族。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當家做了主人,和祖國五十六個民族和睦相處,攜手并肩,闊步前進在社會主義的小康大道上。
3、族稱、居住、家庭及社會組織
族稱:苗族本身有自家的族稱。黔東南各地的苗族,穿大同小異的服裝,操各自的土語,但自稱一詞基本一樣。黃平苗族自稱為hmeh(譯漢音“蒙”,一般認為是繡花的“花”之意)。解放后,國務院正式定為苗族。屬黃平這支苗族,除黃平外,還有聚居于凱里、施秉、鎮遠等縣(市),散居于福泉、甕安、貞豐、鎮寧、關嶺、安龍、興仁等地,至今語言、風俗習慣完全相同,人口總數約40萬以上。
居住:由于歷史原因,苗族多居山區,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寨中、寨旁有水井、水塘,供人、畜飲水,人洗菜、洗衣用。苗寨重視綠化,寨旁百年古樹,被視為神樹,加以保護。房舍多襯映于綠樹翠竹中。寨邊、井旁、橋頭多栽闊葉常綠樹,置有石凳、木凳供人小憩。寨中小道四通八達,多以青石鋪路。
黃平苗族多居青瓦木板房,屋架為五柱四瓜三間一樓一底。中為堂屋,后壁設香火神龕祭祀祖宗。該間門前向內縮有一柱,形成吞口。兩側為臥室和廚房,樓一般為糧倉,或存放物件。有的人家還在正屋旁立有偏廈。近年來,由于一些人家富裕了,始有磚瓦結構樓房(或平房),不少人家進入城鎮修建樓房居住,黃平苗族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住房得到了改善。
家庭:黃平苗族家庭為父系家長制家庭。其苗名為子連父名制,即子女名在前,父名在后,父名又緊連公名,這樣一代代連上去,可以論出各人的輩份。苗族家庭多為幾代同堂。男性長者為家長,執掌家庭經濟,安排生產。成人男性從事割草砍柴、喂牛犁田等重活。成人女性多為紡紗織布,操持家務,輔以田間勞作。解放后,由于教育普及,讀書人多了,不少苗族男、女青年參加革命工作。近年來,有的到各大城市經商,有的從事各種專業技術服務,或在全國各大城市打工,都作出了他們應有的貢獻。
社會組織:苗族喜聚族而居,大的苗寨有幾百戶。同一個老祖公之后裔為“家族”,家庭人丁繁衍,人口增多,不便管理,又以老祖公所生之子分為“房族”。家族、房族均由輩分高、精通苗族風俗習慣、禮儀者擔任“族長”、“房長”。執掌家族、房族內部的一切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