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蘇州文廟(“蘇州之旅”之三十九)
劉福新
2016年4月17日這天,我已鐵定要去文廟,所以提前鄭重沐浴更衣,十分虔誠地進了文廟。
除了拍建筑和碑文,我拍了不少古樹,并發出了不少感慨。正文不贅。
文廟,顧名思義,思想文化、文脈圣賢的祭祀之地,文廟就是供奉祭祀這位萬世師表,至圣先師的祠廟,緊連文廟西面的蘇州府學,是范仲淹所創辦的遺址。廟學合一的“東南學宮之最”文廟是古代蘇州的最高官辦地方學府,宋代最大的官學,毫無疑問,蘇州府學就是宋代的“北大”。
有一個細節:老伴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說是文廟。老伴問我磕頭行不?我說“你與文無緣,就替孫子和孫女磕頭吧。”在文廟祭案前,我也磕頭了。一介儒生,焉能見了圣人不盡儒門弟子之禮?
蘇州文廟位于蘇州市人民路。蘇州文廟府學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年)創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歷史。范仲淹出任蘇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園遺址上,設學立廟。廟學合一(即文廟府學合一)范仲淹聘請當時著名教育家胡瑗為教授,因為辦學有方,一時名聞天下,成為各地州,縣學效仿的楷模。此后歷經拓建,到明清兩代府學文廟的規模很大,占地面積近二百畝。有江南學府之冠的贊譽。現有面積僅為當時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筑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倫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篇博文圖片注腳里的內容比較豐富,還望讀者在瀏覽圖片的同時,多看看圖片注腳。
(一)文廟大院(正院——東院)圖片
1、 觀罷怡園,乘公交南行,不大會兒見一塊廣闊的場地,心知文廟到了,下車,瞻仰之。
2、2016年4月17日這天,我預想去文廟的,所以提前鄭重沐浴更衣,十分虔誠地進了文廟。
3、文廟,顧名思義,思想文化、文脈圣賢的祭祀之地,文廟就是供奉祭祀這位萬世師表,至圣先師的祠廟,緊連文廟西面的蘇州府學,是范仲淹所創辦的遺址。廟學合一的“東南學宮之最”文廟是古代蘇州的最高官辦地方學府,宋代最大的官學,毫無疑問,蘇州府學就是宋代的“北大”。
4、“德侔天地”。指古人對至圣先師孔子的推崇,認為其德與天地齊同,與日月同輝,即“德侔天地”。今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內東側有石坊名為“德侔(móu)天地”(西為“道冠古今”)。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古人那里,大體上形成了這樣一種看法,即孔子是生民未有的圣人,其德與天地齊同,與日月同輝,即“德侔天地”;其道澤被萬世,古今不二,即“道冠古今”。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內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架牌坊,東為“德侔(móu)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神獸,中間四只為“天祿”,兩旁四只為“辟邪”,異常古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絕后的,從古至今引導著人們的行為。
5 、墻上浮雕和碑文是為了紀念為蘇州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是宋代第一位改革家。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我國人民中有深遠影響。景佑元年奉調來故鄉任知州,次年將擬建為家宅的南園地基,奏請建立學宮。當時紛傳其地是蘇州的龍頭,(人民路古稱護龍街,北寺塔為龍尾)風水好,可世代富貴。范聞知后說“私之一家,不如公之一郡”,毅然辟為規模宏大的府學。從此蘇州文運昌盛,人才輩出,影響所及,全國普遍興學。范仲淹創立蘇州府學,不僅為蘇州振興文教,培育人才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各州縣建學樹立了楷模,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6
7、《范仲淹於蘇州府學》簡介。
這幅圖片,我費了好大勁兒才得到這樣的效果。
8
9、這些車子為何偏偏放在這兒?
10、這兩座碑迄今看不出眉目。從網上查了一下,就叫“無字碑”。
11
12
13、有資料質問說:“蘇州文廟規模僅次于曲阜孔廟,但我比較了曲阜和蘇州兩地文廟的平面圖,覺得蘇州文廟簡單地太多了,中軸上,照壁,德侔天地牌坊起,欞星門、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文革中蘇州文廟欞星門被毀,現在恢復的欞星門向北移300米竟然移建到了戟門之后,這非常不合規制,你要恢復就像樣地恢復,不倫不類的恢復還不如不恢復。”
14、“叫歇碑”。
15、“永禁機匠叫歇碑”簡介
16、沿著文廟中軸,東西兩側銀杏成林,名叫“壽杏”、“福杏”、“連理杏”和“三元杏”,分立兩旁。
17、銀杏。樹齡648年。按,2011年減638計算,是1373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所植。
18
19、梓樹。我看著絕似楸樹。樹齡190年,公元1821年栽植。是清朝道光元年栽植的了。看到這里,我要發點兒感慨了:蘇州的文物很詳盡很考究很實際,不像有些地方(譬如我們昌樂)隨便的編造個樹齡,我曾到過喬官鎮劉家莊子,國槐上的鐵牌子令人哭笑不得,因為太夸大了。
20、又一棵銀杏
21、這棵銀杏樹的樹齡是638年。2011減去638是1373。公元1373年是洪武六年。與圖16和圖17是一樣的樹齡。那一棵編號是503,這一棵編號是504. 22、孔圣人塑像。
23、
24、塑像前(南)有香案。
25
26、曲阜孔廟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就此主觀臆斷:蘇州包括文廟大成殿不會有等級超過“重檐歇山”頂形制的“廡殿頂”建筑,可我到了蘇州文廟,真是無話可說了,“重檐廡殿”黃筒瓦頂建筑就在立在我的眼前。當然了,肯定不是宋朝時候范仲淹主持建造的大成殿,范仲淹熟知封建社會等級禮法,絕對不會“犯禁”的,這肯定是無法無天妄自尊大的現代人所為。
27
28、壽杏
29、這是一棵年齡最大的“壽杏”了,2011年樹牌上寫著樹齡836年了,很容易做個減法,也就是公元1175年栽種的,公元1175年是什么年份呢?查了一下是南宋淳熙二年,當朝皇帝是宋孝宗,那么這樹很有可能與蘇州另一個范姓名人范成大有關了(臨風沒去做考古,“可惜”了)。為什么文廟遍種銀杏?那是莊子的寓言“杏壇授業”,說的是孔子專門在杏樹下聚眾授業,所以以后把“杏壇”專門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而現今“杏壇”就是泛指“教育”。花草植物,如“梅蘭竹菊”在傳統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杏”亦如此。
30、有一個細節:老伴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說是文廟。老伴問我磕頭行不?我說“你與'文’無緣,就替孫子和孫女磕頭吧。”是的,孫子今年暑假前大學畢業,孫女今年暑假后也上大學二年級了。
在文廟香案前,我也磕頭了。一介儒生,焉能見了圣人不盡儒門弟子之禮?可惜沒有人給我拍下來。
31、蘇州許多有歷史價值的碑碣安放到這兒了。
32、據資料,蘇州文廟內有“帝王紹運圖碑”,是目前我國古代惟一的帝王世系石刻圖。碑長1.77米,寬1米,厚25厘米。該碑布局為上圖下文。帝王紹運圖碑是一幅以帝王世系為核心的歷史朝代沿革表。上部以圖表形式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黃帝、顓頊、堯、舜等五帝,經夏、商、周、秦、漢,至隋、唐,直至南宋理宗為止,共十三個朝代、247個帝號,這是視作"正統"的王朝,用縱橫線示意,經緯分明,是全圖的中軸體。左路為"秦六國" ,右路為"春秋十二國"、"東晉夷狄雜處中夏"(五胡十六國),左右對稱,以補中路"正史"之不足。古代3500多年的國名帝號,在圖中排列得十分詳盡清楚,簡明而系統地記述了歷代王朝的興衰繼替。下部釋文共550字,有對古代"世道之理亂,王統之離合"的簡要評述,有對宋太祖統一國家、創業維艱的追思,有對"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亂常八九"的感慨,而以"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為結語。
很慚愧,我沒有仔細地認真地尋找。
插圖:“帝王紹運圖之四”。
圖片資料取自“儒雅睿智事成博士”的博客。感謝!
33、廡廊里光線太暗,拍照很不容易。 34
(二)明倫堂部分(蘇州府學大院)
1、隔著廡廊的西院是明倫堂,也就是蘇州府學所在地。這里邊是個古玩市場,沒法子拍攝。
2、碑文拍的很模糊。
3、“明倫堂”,
“明倫”二字來自《孟子 ·
滕文公上》“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闡明并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這種倫理道德標準,如果處于社會階層上面的公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這其實也是我們當今和諧社會的內涵。
4、進入堂內,“一世之師”范仲淹像栩栩如生,像高近5米,對聯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充分體現了這位憂國憂民,先憂后樂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高尚的道德風范,這位蘇州人死后沒葬祖墳范墳山(天平山),讓人匪夷所思,身后評價卻極其之高,朱熹說:先儒論宋之人物,以文正公為第一。《宋元學案
序錄》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圣人之室,尤為有功。
范仲淹死后被謚“文正”,“文正”是對人臣的極致、極美的贊譽。
5
6
7
8
9
10
11、蘇州文廟府學有塊“廉石”。此石不過兩米四五十高,厚約六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寬,極為普通的花崗石巖。石上鐫刻有兩個斗大隸書字“廉石”,紅色鑲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歲在5丙辰夏六月吉旦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隸蘇松常府監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并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后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郁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贊。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郁州任期滿,卸任回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并無東西可帶,以至于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于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
(這一段資料取自“儒雅睿智事成博士”的博客)
12
(三)觀罷文化宮之后驀然里看到了文廟大門。圖片時間已經不顯示了,此事專有敘述。
蘇州文廟大門原來在這兒呀!
人民路635號。看起來,如今的蘇州文廟被“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