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像我這樣年齡,是獨生女的人不多,這雖然不是我沒有太多家規意識的理由,但在結婚前,我確實對家里的“次序”問題很模糊。結婚前,爸爸回來之前我要是餓了,有的時候純粹是饞了,媽媽肯定會從盤子里撥出些菜來讓我先吃,爸爸回來也從來沒有說過什么。自然而然,我從來就沒有要忍一忍,等家人都到齊的概念。結婚后將近一年時間每天回到家,飯菜都已經等在餐桌上了,所以關于這樣一條規矩的意識,我是在25歲、婚后一年才建立起來的。
記得公婆和我們一起住的當天,飯菜上桌,真是誘人,我站在餐桌旁沖客廳高聲呼喚公婆:“爸媽,吃飯嘍!”然后一腿支在地上,一腿彎在椅子上,順手拿起筷子夾起盤子里最頂上的一塊紅燒肉放進嘴里。
老公正好從廚房走出來,像看外星人一樣瞪著我:“怎么回事你?!”“怎么了?”我一邊心滿意足地嚼著肉一邊說,“這是你燉得最棒的一次……”“我爸媽還沒坐下呢,你就……”“我叫爸媽了……”“有你那樣的嗎?!你不會過去請他們啊……”
父母對我有婚前談話,十家鍋灶九不同,彼此有不相適應之處要互相遷就互相適應。既然老公很在意,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在人沒坐齊、老人還沒有吃之前動過筷子。
我現在是一個單位的辦公室主任,大部分工作屬于迎來送往之類,餐桌上那些基本常識性禮儀不能不說是從家規中借鑒而來的。
家教分析:餐桌上是有許多規矩的,違背了這些規矩,就會使和自己同桌吃飯的人感到不舒服又不好說你,按照規矩行事就會給人有教養的印象。由于各人的家庭背景存在差異,有一些人相對來說較講規矩,有一些人就差一些,不知道規矩,不懂規矩,存在這些差異都很正常,但稍差一些的人通過學習發現自己的差距自覺改正也是必要的。實際當中卻存在一種現象,一個人不懂規矩,還不自覺改正,別人提醒他還不樂意接受,難免遭人私下議論,甚至還會遭人當眾羞辱,更有甚者,在一些關鍵、重要場合,小沒“規矩”可壞“大事”。故事《人到齊、長輩先動筷子,才可以開始吃》中的一個細節非常值得家長思考:“結婚前,爸爸回來之前我要是餓了,有的時候純粹是饞了,媽媽肯定會從盤子里撥出些菜來讓我先吃,爸爸回來也從來沒有說過什么。自然而然,我從來就沒有要忍一忍,等家人都到齊的概念。”這個細節說明,這些“小'規矩’可壞'大事’”的惡果看似是當事人的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從小沒人教她這些“規矩”!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名著《家長教育學》中對一位不幸女士介紹的那樣,“我現在只是非常埋怨那些在我少年時代負責教養我的人。”家長和老師的教養讓我“沒有學會生活”的規矩。“的確如此。在我們學校里,最重要的東西卻沒有講過,沒有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家教啟示:作為家長,要認識到家規建設的重要性,要重視家規建設。首先自己要懂規矩,嚴格按規矩辦事,自覺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樂意接受別人的善意提醒。其次是身教言教并用教育孩子從小懂規矩。第三,當自己身邊的人、下屬、孩子不懂飯桌上的規矩時,要智慧的給以提醒,盡一下幫助教育的責任,不然的話自己也不好看。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提醒自己的孩子,還是提醒自己身邊的人、下屬、別人的孩子遵守飯桌上的規矩時,不能見到在飯桌上不守規矩時才提醒,而是在沒有吃飯時鄭重的教給他們技能、規則,訓練并要求他們自覺遵守,并講清遵守規則對人對己的重要性,講清不遵守規則的危害性。因為這樣做不牽涉任何人的面子尊嚴,教育阻力相對較小且效果比較好。正如家庭教育名著《正面管教》指出的:“花一些時間訓練孩子。”“大人們往往期待孩子們去完成那些未經過適當訓練的任務。”“于是雙方之間往往出現很大的誤區,花時間訓練孩子能消除這些誤區。”如果平時不注意訓練,而在飯桌上當著許多人的面指正別人,別人就會感到丟面子失尊嚴,場面往往非常尷尬,甚至后果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