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義
膝痹病相當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見于中老年人、一般都有典型的膝半蹲位受傷或反復勞損史。
臨床癥狀
髕骨周圍壓痛,髕骨活動度小,股四頭肌萎縮,屈伸受限,伸膝抗阻力試驗陽性,單足半蹲試驗陽性,髕骨研磨試驗陽性,叩髕試驗陽性。少數患者可有關節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脂肪墊增生肥厚而伴壓痛、擠壓痛及膝過伸痛。
檢 查
X 線片示膝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及囊樣變或關節內有游離體。關節邊緣增生。脛骨平臺內外髁及髁間嵴增生明顯。
治則治法:
舒筋通絡,活血導滯。對髕骨周圍軟組織痛點及肌腱附著點處的增生肥厚部位松解減張,恢復膝關節的動態穩定。
操作步驟:
患者仰臥位,屈膝 90°,令足底放平于治療床上,膝部痛點定位遙。髕骨周圍的痛點和壓痛點都是軟組織損傷的病變部位,也是針刀治療點。伴有髕前皮下滑囊炎者,用針刀將此滑囊的纖維層切開剝離即可,髕內外側支持韌帶痛點均在髕骨兩側邊緣,用切開松解術即可。
特別提示:
1.針刀剝離時僅限于粘連的病變組織間,切勿將韌帶附著點鏟起。
2.勿損傷骨膜,避免局部形成血腫。
取 穴:膝痛穴。
定 位:手臂伸直,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取穴原則:一側膝痛采用交叉取穴,雙側膝痛采用雙側取穴。
操作步驟:患者取仰臥位或正坐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采用三步到位手法或強化針感手法,出現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后即可出針。
每日治療 1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對初診者、恐懼針灸者,采用臥位,在給予強化性針感時應先從輕度針感開始。
2、當個別患者針刺部位出現不適時,可選擇與其相稱部位指針療法解除不適感。
3、針刺過程中應用提插手法時,提插次數應控制在9次以內,以減少局部軟組織的損傷。
治則治法:通痹止痛。行單點溫和灸與雙點溫和灸法。
操作步驟:
取 穴:對穴位熱敏高發部位局部壓痛點、內、外膝眼、梁丘、陰陵泉、血海、陽陵泉等穴區進行穴位熱敏探查,標記熱敏穴位。
1.膝部壓痛點行單點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膝關節內或擴散至整個膝關節或局部有酸、脹、痛感,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2.內、外膝眼行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膝關節內并擴散至整個膝關節,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3.梁丘、陰陵泉行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膝關節內并擴散至整個膝關節,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4.血海、陽陵泉行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膝關節內并擴散至整個膝關節,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每次選取上述1~2組穴位,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5天,共灸2~3個療程。
特別提示:熱敏灸對腫脹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較佳,對無腫脹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一般。
聲明:內容來源于《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
編輯:錦燈籠姑姑
圖片:網 絡
審核:蟲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