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兵器 | 俠文化 | 人文 |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華冷兵器之謎,回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第一冷兵器自媒體
箭,又名矢,是一種借助于弓、弩,靠機械力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因其彈射方法不同,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用之箭較長,約為 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箭由箭頭、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制,頭銳而底豐,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箭桿以木或制成,嵌于箭頭之下。箭桿古代稱“梃干”,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制做,嵌于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箭羽常以鵬鶻等巨禽翅制成,夾于箭桿尾端,使箭在飛行中平穩地命中目標。古時候,人們把用竹制做的箭桿稱為箭;把木制的稱為“矢”。
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傳說黃帝戰蚩尤于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后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
箭(矢,簇) 用于弓射或用于弩射。弓用之箭較長,約為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在實踐中證明“三棱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制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后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陜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占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于單一形式的三棱鏃。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箭歷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后,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 “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制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然而當火器進入中國的大門之后,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于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