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遷移與方言的攜帶,可是一個大題目,完全可以寫成一部大書。
我能力欠佳,只是想,站在自己移民后代的角度,說說老家遼南,和現居住地的內蒙古中西部,還有自己知道的四川、天津等方言,寫寫人口遷移和方言的伴隨,寫寫人口遷移與文化風俗習慣的伴隨。
我是隨父母,從遼南遷移到內蒙古的。遼南使用的是膠遼官話,這種話,是從膠東帶到遼南的。確實是這樣,我姥姥的祖籍,就在山東煙臺。祖先就是乘船渡海,到了熊岳城。在海上遇到大風浪,差點葬身大海,許愿:若化險為夷,過年不吃吃肉。慢慢有了家規,變成了過大年,初一不吃肉。
初到烏蘭察布市,聽當地的口音,很新奇。當地人也新奇,把我們的話叫“侉子話”。慢慢待久了,我們才知道,這里的口音,很像山西話。有興趣,查查資料,才明白,晉語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
中國八大方言,包括: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晉語。晉語使用的區域范圍,大致東起太行山,西至賀蘭山,北抵陰山,南到黃河清渭河谷。
所以,我們接觸周邊的地區,像鄂爾多斯話、巴盟話等,都有相似的味道,也就是說,這里的人,多是歷代從山西移民過去的人。
與晉語相同,出現大規模流動的,還有四川。清康熙年間,搞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湖北、廣東、江西等地的人,帶著各自的方言,來到四川,與四川當地的蜀語融合,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四川話。這也就是許多學者所稱的:“湖廣填四川”。
除了大規模的移民外,還有向一個城市的集中遷移。有兩個城市,讓我感興趣。
第一個城市,是天津,天津話很特別,離北京很近,離承德也不遠,但是它,不說北京官話,準確的說不是熱河方言。后來,才知道,天津話與明朝燕王招募江淮老兵有關,與清朝李鴻章調集6萬淮軍進駐天津有關。語言學家,常常把這種四周是一種方言,夾在其中又有一種獨特的方言的地方,稱之為“方言島”。
第二個方言島城市,是包頭。包頭本屬晉語方言,但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在包頭,在前蘇聯的援助下,建設起包頭鋼鐵公司,一大批來自鞍鋼等東北鋼廠的工人,來到寶鋼。于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意識形態下,以及東北文化的強大,操晉語的包頭人,開始融入東北話。所以,現在去包頭,聽到的,除了比較標準的東北話,還有操著帶晉語的東北話,很有意思
另外,還有兩個城市,承德和張家口。這兩個城市的口音,都帶京腔。追其原因,承德有清朝的避暑山莊,皇家所操口音,當然是強勢的,當地人也隨之學著,慢慢就發生了改變。張家口緊靠北京,也是感覺首都文化的自豪效應,所以,張家口人,也把自己的口音,調到與北京話相似的味道上,獲得一些認同的親近。
中國太大,方言尤其茂盛,有的地方隔一座橋,隔一條河,方言都不一樣。方言,匯集著歷史,匯集著人口的遷徙,是活著的傳統文化,也是地區文化的融合,形成新的方言,它們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