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大家了解到抗生素相關腹瀉發生的主要原因,源于菌群失調,導致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腹瀉。而老年患者腸道菌群老化、腸粘膜萎縮,更易產生菌群失調現象。微生態制劑可通過競爭性抑制作用限制病原菌的生長,促進有益優勢菌群的生長,從而調節腸道微環境,改善并維持患者腸道功能。
治 療:
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益生菌作為輔助治療可預防或減輕腹瀉(證據級別:高)。有研究發現,益生菌能夠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發生率。還有臨床試驗表明,盡管益生菌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率無影響,但可以縮短腹瀉時間,減輕腹瀉程度。
針對AAD的防治,國內外共識意見均積極推薦使用布拉氏酵母菌、雙歧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布拉氏酵母菌是目前唯一有效控制和預防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相關性腹瀉復發的益生菌制劑。
治療方法如下表:
注意事項:
益生菌制劑大部分為活的微生物,與抗生素聯用可影響其療效。因此,應盡量避免益生菌制劑與抗生素同時服用,兩者服用應間隔2-4h 以上,如兩者必須同時使用,可盡量使用腸道外給藥或選用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益生菌,如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等。另在使用益生菌制劑治療 AAD 時,應注意避免和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共同用,以免降低治療效果。
預 防:
口服微生態制劑對AAD有治療也有預防作用,微生態制劑粘附于腸道上皮細胞后,定值形成穩定菌群,對宿主發揮生物屏障、營養、免疫、控制內毒素血癥等作用,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這三種微生態制劑的區別在既往科普中都有詳細介紹,感興趣可以重溫一下),及益生菌聯合水溶性膳食纖維等。研究表明無論在抗生素治療初期還是中期給予微生態制劑治療,均能顯著減少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發生率,并縮短腹瀉的持續時間腹瀉次數和復發。但也有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在 AAD 的治療效果方面仍存在爭議,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研究進一步幫助明確其在 AAD 治療中的價值。
自體糞菌移植(FMT)根據相關研究報道,FMT 治療艱難梭菌感染引起的
難治性復發性 AAD 效果尤為顯著,FMT 治療方法的出現為艱難梭菌感染引起的難治性復發性 AAD 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療手段。
其他預防措施
當懷疑為感染性AAD的病人特別是懷疑為艱難梭菌感染的病人應行接觸隔離,以避免糞口途徑的傳播,包括應用單問病房、穿隔離衣、戴手套等。
參考文獻:
1.梅璐, 鄭鵬遠. 微生態調節劑在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6, 36(9):750-753.
2.李中信, 趙召龍, 成士超. 2018版ESPCG《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癥狀管理中的應用國際共識》更新解讀[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2):2899-2903.
3.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 中國消化道微生態調節劑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6版)[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6, 28(10):621-631.
科室:合肥京東方醫院藥學科
作者:羅晶晶
審核:張軍娣
編輯:劉彥會
主編:吳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