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有句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
有這樣一對夫妻,如今60多歲的萬佐成和熊庚香,18年來,一直做著一件好事。不圖錢,不為利,日日夜夜守護在爐火旁,等待著需要用爐火做飯的病人家屬們。這些溫暖人心的爐火,在一個簡陋的小巷里,與江西省腫瘤醫院一墻之隔。他們帶來各種各樣的食材,洗、切、炒,蒸、煮、燉……爐火燒旺,鍋鏟翻騰,飯香味熱乎乎地氤氳在飯盒,家的味道撲面而來。爐火旁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爐具灶具也換了好幾茬,50歲的老萬夫妻也快70歲了,這條守護爐火的路,就這樣一天天跟隨歲月延伸……這個愛心廚房,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一元錢抗癌廚房”。時間倒回1993年,萬佐成、熊庚香夫妻在江西腫瘤醫院附近開了一家飯館。那是2003年春天的一個上午,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借爐火。原來,孩子得了骨癌,已經截肢了,因為住院時間長,特別想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菜。萬佐成沒有遲疑,將爐子借給了那家人,擔心他們過意不去,還專門強調是“剩下的火”,不用給錢。“孩子想吃什么,盡管帶菜過來做,這兒天天都有火。”一傳十,十傳百,小巷里這爐“剩下的火”,漸漸吸引來更多的人。從每天的十幾個人,到后來的上百人,原有的6個爐子已經不夠用了。萬佐成說:“到了飯點,做飯的人要排好長的隊,我又一口氣買了十套爐灶,感覺一下子人更多了。”看著他們親自做菜,再仔細地盛進飯盒,萬佐成、熊庚香夫妻比賣了早點還高興。“有飯吃才是家,沒有飯就不是家,能在生病時吃到親人做的飯菜,家的味道就在。”飯菜新鮮可口,費用不高,親人親自下廚,這一點一滴居家過日子的感受,對患者的康復也起到重要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萬佐成、熊庚香夫妻就這樣守著小巷里的爐火,溫暖著許許多多遭遇疾病折磨的病人和家屬們。有這么一個說法,家過得怎么樣,去廚房看看就知道了。而在醫院的冰冷之外,“一元錢抗癌廚房”能給予病人和家屬一種家的味道。丈夫汪德平,平日里做建筑裝修,罹患鼻咽癌已經10年,吃飯上忌口多,羊肉、狗肉、雞肉都不能吃。李小琳就燉排骨湯、鴿子湯給他增加營養,精心料理他的一日三餐。來這里,他們不完全是為了省錢,倆人一起做菜,一起吃菜,覺得就像在家一樣。丈夫知道自己看病花銷大,更體諒媳婦的不容易,出來治病還操心著裝修的活,能多掙點家里負擔就輕點。“發財什么的我們不想那個事,身體好就可以了,人平安就可以了。”丈夫身體虛弱,嘟噥了幾句,大概怕自己沒說清楚,又強打精神向妻子豎起大拇指,使勁地夸她。這條小巷,環境并不美觀,甚至墻皮脫落,但卻是許多人心中最想奔赴的地方。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不熄的爐火,萬佐成、熊庚香夫妻的笑容,都讓來到這里的人內心安定。《人生第一次》第九集《相守》里,老夏就是這個抗癌廚房的常客。妻子患了宮頸癌,癌轉移后癱瘓在床,情緒很低落,總在流淚。老夏性格樂觀,自妻子住院后,他每天的生活也變得簡單,醫院、抗癌廚房、做菜。醫院里,他守護著妻子,給妻子唱情歌,“十五點月亮升上了天空呦……”醫院外,那個廚房和廚房的煙火氣,是他能時刻觸摸到的暖意。“我們一直感情很好,她生病了,我就一個想法,一心把她伺候好,一日三餐都好好做給她。”這不,老夏買了幾條魚,還有豆腐,說說笑笑中,又做好了一餐。小巷中的廚房,見證著夫妻間的一餐一飯,生活中的悲歡。雖然病痛在身,煩惱相伴,但只要走進這個“一元錢抗癌廚房”,看到萬佐成、熊庚香夫妻頭發花白,堅持守護的樣子,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涌起“好好活著”的溫暖。黃大爺,一位文質彬彬、清瘦的老人,正在廚房炒菜,聽到記者詢問,靦腆地說:“妻子在旁邊住院,子宮內膜癌,她20歲就嫁給我,都45年了。”他陪護妻子3個月了,妻子這天想吃炒空心菜、炒黃瓜。他說:“以前都是妻子做飯,但自妻子生病后,我就一點一點學做菜。廚房里老萬夫妻和病人家屬,誰都能幫上忙,教一教我。”他一手握著炒鍋的木把手,一手用鍋鏟快速翻炒著,說話的工夫,兩個菜出了鍋。打包、放桶里,提著熱乎乎的飯菜,黃大爺準備往醫院趕。這聲招呼,一句是黃大爺的感謝,一句是老萬的祝福,也是他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他們有病人,錢花得多,這里能替他們省一點是一點。有好多不會做飯的,到這里才學,他自己親手做,拿給老婆吃,老婆就高興,也鼓勵病人活下去!”到了飯點,廚房里熙熙攘攘,到處都是炒菜聲、聊天聲。她的媽媽辛苦養大三個兒女,該享福的時候,卻被查出子宮癌,張海萍心疼媽媽,她想送上自己的孝心。這是張海萍第一次進廚房,菜要熟了時,才發現忘了放肉,手忙腳亂中,還差點燙著自己。旁邊的大叔放下手里的活,先教她怎么弄,啥時候放鹽好,直到她炒好了自己的幾個菜。炒青菜、紅燒魚、排骨湯、豬蹄湯……“抗癌廚房”里的每一道菜,是家常菜,但絕不平常。萬佐成說:“有的病治不好,但能讓病人吃好,家屬的遺憾就少一些。”和他們在一起久了,萬佐成能體會到病人家屬的心情,他說,自己能做到的,就盡量幫他們。外省市的尚醫生,四十多歲,看得出來,原本也是個高大帥氣的人。但因為患了淋巴癌,手腳和臉都發黑了,整個人看上去精神頭兒不濟。實際上,前一年的5月份就發現了病情,但因為經濟條件不好,就沒治。第二天就要開始化療了,前一天,他和妻子特意來到廚房。妻子憐愛地說:“明天他就要打化療針了,今天叫他吃飽一點兒。”聽著這話,尚醫生眼角也濕潤了,虛弱地把一瓶礦泉水往嘴邊遞,掩飾著情緒。妻子說:“他曾經因為病號六天六夜都沒合眼,救了千千萬萬的人,沒想到他生病了……”看著壓抑低落的兩人,熊庚香岔開話題,逗著她開心:“會好的。你咋這么漂亮,還這么年輕!”熊庚香明白,心里苦的人,說說話就能沖淡點苦,她變成了一個話嘮。于是,這間廚房里,除了炭火、佐料,還有多得數不過來的聊天、安慰和鼓勵。他們邊炒菜,邊聊自己的人生,他們流淚,流淚之后又掛起笑容,鼓起勇氣再去和病魔斗。不管他們心里多難過,伴著“刺啦刺啦”的炒菜聲,他們傾訴著,交流著,松弛了繃緊的神經,重新打點了情緒,又能去好好陪伴親人。2020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統計數據,我國全年新發癌癥約457萬例,死亡約30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2萬人確診癌癥,每分鐘約有超過8個人被確診。有的癌癥化療,一次就要數萬元,而真正讓患者“大出血”的,是放化療以及其后的靶向藥。開始了治療,患者家屬都是能省則省,將錢用在刀刃上。他們忍受著心理上、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對他們來說,能夠痛快地哭一場,能夠聊天說說感受,都是奢侈的事。“有沒有人在這兒做飯跟您聊天,甚至會哭,會把自己的心里話說給你們?”“多了,來了就找我,醫生都認識我了,叫病人來找我。”這么多年,夫妻倆見證了數萬癌癥家庭的生離死別,他們始終鼓勵每個人勇敢地和病魔斗爭。來做飯的病人家屬越來越多,老萬夫妻準備的東西也成倍增加。如今,走進小巷,30多個煤爐排在兩邊,20多口炒菜鍋碼在一旁,菜鏟、勺子、餐具,都配得齊齊整整。2019年下半年,萬佐成、熊庚香夫妻倆關掉了經營多年的油條攤,但沒有關掉“抗癌廚房”。他們也沒有回到子女身邊,而是依然守在爐火旁,守護著病人們的一日三餐。現在,每天大約有上千人來這里做飯,一天要用掉100多個蜂窩煤,20多元的水費,鹽4包,醬油4瓶……剛開始,病人家屬炒菜是免費的,但常來做飯的人過意不去,再三提出要付錢。萬佐成、熊庚香夫妻為讓他們安心,于是,炒一個菜收5角錢,直到2016年才漲到1元錢。其實,收回來的錢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水煤成本,其他的,他們堅持免費提供。老萬夫妻想的,是把這項服務延續下去,從未想過從中盈利。“我們倆用不了那么多錢,老頭不喝酒不抽煙,簡簡單單吃一餐,花不了多少。”“我們倆一天二、三十塊錢就夠了,沒有多少開支,快樂、健康就是財富。”起床后,用木柴給煤爐生火,吃完早飯,做廚房準備工作,然后等著病人家屬陸續來做飯;
一年365天,沒有一天不開爐火,他們放棄了休息,放棄了出門旅游,就這樣守著一爐爐炭火,等著病人家屬隨時來隨時用。有火、有高壓鍋,老萬放心不下這個廚房的安全,也記掛著病人的三餐。“這些火在哪里全在我腦袋里,一天都不能關。大年三十兒晚上,我女兒用車把我接過去吃飯,一個小時我就過來。跟鐘一樣的在這個圈子里面轉,24小時轉。”“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2021年2月,萬佐成、熊庚香夫妻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像他們一樣滿溢著溫暖。“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頒獎的時候,正值疫情嚴控,去的話回來還要隔離14天,老萬夫妻沒有去。醫院里,每天都有家庭面臨著生離死別,但小巷里,這些家屬熬煮著人生悲歡,找到了別樣的溫情。對病痛的訴說,辛苦后的發泄,好轉后的笑臉,對生活的豁達……這個廚房陪伴著他們,老萬夫妻陪著他們,一點點走過最難的日子。一個四、五十歲的晚期癌癥患者,臨出院特意趕到小巷,流著淚感謝萬佐成。后來才知道,患者回家后就不在了,萬佐成難過了很久。小巷的墻上寫著密密麻麻的數字,那是病人家屬留下的電話號碼。他們邀請老萬夫妻到家里作客,無論病情怎樣,他們都忘不了表達對老萬夫妻的感激。引起媒體關注后,萬佐成夫妻和他們的“一元錢抗癌廚房”,走進了大眾視野。如今的小巷已煥然一新,當地政府撥款裝修了廚房,并補貼了房租;墻上貼了瓷磚,干凈亮堂;屋頂加了陽光板,遮風擋雨;新增了灶臺;還修了廁所。萬佐成說:“希望未來,能有其他愛心人士和企業,可以在其他有需要的醫院周圍,開一個類似的廚房。”人情暖,愛心傳,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小巷的炭火里,繼續烹煮著五味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