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都關注了↓↓↓
加班到深夜回來的那個夜晚,大約11點鐘到家,泡完腳后,一個人靜靜的躺在沙發上,突然無意中點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才發現上一條動態已經是好幾個月之前的了。
再點開以前在朋友圈里很活躍的幾個好友,情況也竟然與我大同小異,有的甚至早已經在我的視野里消失了。
很多人都感覺到,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的微信好友,似乎漸漸地淡出了朋友圈。
過去,我們看一節電影或者一部電視劇,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個好玩的地方,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即使是在路上,偶然看見一對手拉手的情侶,路邊一朵美麗的野花,一棟奇怪的房子,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
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都是賣面膜、膏藥、洗發水等之類的微商產品,還有的賣保險的也比較勤快。
如今,大部分人的微信發展史都是這樣的:
從注冊微信號的那天開始,微信加的都是身邊玩的比較好的同黨,可以肆無忌憚地想說啥就說啥;
后來,微信加了親人,發圈的話術就要小心謹慎了許多,不敢發那些會讓家人擔心的東西了;
再后來,工作后,微信又加上了新同事和上司,與工作性質相關的其他部門工作人員,言談更要謹慎,甚至偶爾還要身不由己地幫忙轉發、點贊、投票一些“任務”;
再后來,微信又加上與生活中相關的各種各樣的一些陌生好友,比如物管、小區業主、同業交流等,微信的生態圈開始變得雜亂起來。
朋友圈,從一個情緒發泄的“私人庭院”,漸漸變成了你來我往的“社交江湖”。
雖然大部分的好友你都熟悉,但卻未必是可以交心的。
當我們微信通訊錄列表里的名單越來越多時,真正深交的人卻寥寥無幾,98%的人不過是“點贊之交”。
如今,這個叫朋友圈的地方,早已經不全是朋友了,而是一個“社交江湖”。林子大了,各種鳥兒都有,這樣的地方,越是讓人覺得,發圈一定要謹言慎行。
你隨隨便便發的一條動態,可能會被你的好友各種解讀、詢問、質疑,甚至成為茶余飯后的一個話題,而你防不勝防。
有一天,我在某地方散步時,發現該地方全是別墅房,卻無一個人在這里居住,這么好的別墅區卻成為了空城,可惜!并配了幾張圖片。發出去之后,各種評論,讓我措手不及。有的說我真有錢,還買別墅了;更有的說我在為房開商打小廣告……。第二天中午,同事們聚在一塊兒吃飯的時候,同事們問我為什么別墅區沒人做?是什么原因?大家邊吃邊討論……
村上春樹說:“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所謂交流只不過互相尋求安慰。”
正因為我們生而孤獨,所以我們總是有著傾訴和交流的沖動。
然而,如魯迅《而己集.小雜感》:“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當你把開心的事情放在圈里時,在別人眼里,或許是炫耀或者低級。
當你把難過的事情放在圈里,可能在別人眼里是矯情、懦弱、低級趣味。
所以,在“社交江湖”圈里,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永遠都是一場風險不低的冒險。
一個晚上,有很多人突然把自己的朋友圈打回剛剛注冊時的原型,刪得一干二凈。
他們為什么會突然刪掉自己的朋友圈動態呢?一方面:每個人當回頭看過去的自己發的動態時,都容易覺得矯情又幼稚,然后就想刪掉。另一方面:擔心過去自己一時的情緒發泄,會被別人胡思亂想地解讀,怕好友翻看時,覺得好幼稚。
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里,總是希望被人關注、贊賞和懂得,這是人的本性,但又總是在追逐這些的過程中,遭遇失落、誤解甚至是曲解。
久而久之,我們越來越不想發圈了。或許,這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所謂成長,也許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把情緒收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一個人學會堅強。
在成長的路上,你會慢慢將外在的表露沖動,變為內在的前進動力。
聽說,年齡越大,越喜歡孤獨。
松松哥自己也有親身體會。隨著年齡越大,越不喜歡去吵鬧的地方,更喜歡選擇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
寫作最后:
我們不要去在乎,你每天更新多少次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給你點贊、評論。
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充實自己,成就自我。
關心你的人,自然知道你啥情況,他們時不時會問候你、關心你。
不關心你的人,可能你只是被他們利用的完成任務的工具,不要去在乎。
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悲不悲傷,快不快樂,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最重要的是學會珍惜自己,愛惜自己,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要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還有身邊那幾個交心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