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快意。那是種,淋了一場大雨的痛快,吹了一陣夏風的涼快以及從思想中得到了滿足之后不自覺的歡快。其實,說這是一本書,不如還是用雜文集這個詞。《沉默的大多數》涵蓋了社會道德倫理、國學、新儒家、個體尊嚴以及小說藝術等方面,觀點有理有據同時兼顧有趣。《沉默的大多數》有集體也有個人,有嚴肅也有幽默,有理智也有情感,有普通也有哲學,有外向也有內在,有邏輯也有悖論。但總是可以隨意切換,收放自如,用妙趣橫生的方式征服你。《沉默的大多數》一開頭就單槍直入:“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span>寥寥數語,你會覺得:“哦,這文章可真是懂我,誰還不是個沉默的大多數呢?”最奇特的是,他隨心所欲的敘述,切換各種視角,長話短說,完全帶動你的情緒。隨即,你會繼續看下去,跟隨著他的智慧,去追求人生的智慧。讀罷,似乎有一道強光閃了過來,正在重構獨立自由的精神結構,讓你正在慢慢覺醒,沉默不等于沒有主見,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一般來說,創作背景為70年代的作品,都有些沉重,那個無數“文人”提到就魚鯁在喉的年代,悲劇色彩更重一些。但是,王小波卻不如此。盡管,王小波出生時正值“三反”運動期間,革命知識分子家庭被錯劃為“階級異己”。王小波的名字便是“小小風波”的意思,這一切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他經歷了一切,卻坦然、平淡、詼諧以及些許自嘲。當然,他也感慨辛酸苦辣的人與事,亦或是自己,但是直面痛苦,思考痛苦。正因這種特色,直至今日,王小波仍然被許多人所追捧。一開始是作品,后來是這個人,或者說是反過來。作品中寫下了“無話可說”以及“無味”思維,人則是向來特立獨行,批判人生,兩者一結合,圈粉無數。有時候在想,幸好王小波是個作家,可以投身于文學,否則的話,現實的時代容納不了他荒誕不堪又格格不入的思想,他可能會不幸吧。好在,他寫作了。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的確,王小波是一個有思想、有血有肉的人,他認為思想是一個人活著的支點與武器,無論你用何種方式認識了王小波,都會獲益匪淺。
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交納稅金,做一個好的納稅人——這是難聽的說法。好聽的說法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假設有一個領域,謙虛的人、明理的人以為它太困難、太曖昧,不肯說話,那么開口說話的就必然是淺薄之徒、狂妄之輩。這導致一種負篩選:越是傻子越敢叫喚--馬上我就要說到,這些傻子也不見得真的傻,但喊出來的都是傻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