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需要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重要理論,它可以對當代大學生的不良就業觀念進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導下,培養符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科學就業觀。
關鍵詞:需要理論;就業觀;心理
從1997年開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國家已不再負責大學畢業生的分配,畢業生完全進入市場自主擇業。特別是2003年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以來,由于短期內畢業生增幅巨大,導致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08年底,教育部在連續多年作出“就業形勢嚴峻”的判斷后,再次發出了“2009年更嚴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日漸顯露之后,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今年的民生難題。雖然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計推出各種措施。但從各高校畢業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形勢仍不容樂觀,不少大學生仍存在著不良的就業心態。針對這一狀況,運用需要理論進行分析,可以對當代大學生的不良就業觀念進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導下,培養符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科學就業觀。
一、需要理論概述
需要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其觀點表述于他發表的著作《人的動機理論》。在這本著作中,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人類的第一層次需要,指能滿足個體生存所必須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要是人類的第二層次需要,指能滿足個體免于身體與心理危害恐懼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穩定、福利條件好等等。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
社交需求:社交需要是人類的第三層次需要,指能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誼、愛情、歸屬感等等。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社交需求就會突出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
尊重需求:尊重需要是人類的第四層次需要,指能滿足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及自己對自己認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譽、地位、尊嚴、自信、自尊、自豪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并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
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需要,指滿足個體把各種潛能都發揮出來的一種需要,如不斷的追求事業成功、使技術精益求精等等。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最為迫切的需要成為主導需要, 其他則為次要需要,人的行為是由主導需要決定的。而環境必須使這些需要得到很好的滿足,否則,就會出現身心疾患。由此看來,對個體或群體進行科學合理的需要分析,在個體或群體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大學畢業生而言,大學生選擇職業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生的需求,因而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他們對各種人生需要重視程度的反映。如果在大學生活中運用需要理論建立科學、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觀,就從源頭上杜絕不良的就業心理和理念,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成功機會,而且有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需要分析
2009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波動使得原本就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大學生對社會認識及自身需求認識不充分,對就業所面臨的困難心理準備不足,導致在就業問題的判斷和決策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利于就業的心理因素。
(一)從眾盲目心理。個體在群體壓力下而在知覺、判斷、動作等方面做出與眾人一致的行為,稱之為從眾行為。而驅使個體采取從眾行為的心理稱之為從眾心理。有的大學畢業生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意識,在招聘會上,看到某個單位或職位招聘的人多,自己也就跟著去應聘。他們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缺乏必要的自我認識,對所應聘的單位及職位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認為“隨大流總沒錯”,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是幾個同學共同應聘同一單位,盲目跟風。
(二)焦慮浮躁心理。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表現為焦急、恐懼和緊張的情緒體驗,它主要是由于對可能出現的結果的擔心或對應付某一局面的能力的擔心而造成的。現代大學生大多依賴心理重,盡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齡,但往往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幼稚心理,反映在畢業生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業,在行為上表現出不自信,不敢面對競爭。另外,大學生在畢業時雖已意識到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必須要參與激烈的競爭,然而,一些學生在面對競爭時往往又顧慮重重,焦慮和恐懼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絕。
(三)自負高就心理。持這種心理的畢業生,多為一些自身條件較好,工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大多自我感覺良好,自我估計較高,在求職擇業上,好高鶩遠,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為:擇業取向較高,擇業挑三揀四,消極等待,自視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們缺乏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一旦產生這種心理,就很容易脫離實際,使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之間產生較大的反差,從而在擇業時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業機會。
(四)虛榮功利心理。部分畢業生對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不夠,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一廂情愿地謀求高薪高酬職位,甚至拋棄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由于目標不切合實際,況且競爭激烈,使畢業生容易遭受挫折,心理上難免會感到困惑,結果導致心灰意冷,甚至喪失自信心。
(五)求閑怕苦心理。求閑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中追求舒適、清閑的心態。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求穩心態十分普遍。他們通常在用人單位面前唯唯諾諾,不敢自薦。而且大學生中存在著學工不愛工,學農不愛農的現象,對職業的選擇崇尚“三高”標準,即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過分強調用人單位的工資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創業精神,對自己能為企業付出多少考慮較少,對工資待遇考慮較多。
三、運用需要理論培養大學生科學就業觀
在大學生就業期間,學校、社會、家庭要對大學生科學就業觀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援助,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要積極引導畢業生進行自我調適,尋找積極應對就業的策略。,則要積極引導畢業生進行自我調適,尋找積極應對就業的策略。
(一)先就業,再擇業。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如果低層次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無法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當個體體會到生存的壓力時,不得不放棄不現實的高級的需求層次,轉向首先滿足低層需求。在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應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理念。先就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要避免有業不就,在就業無法達到專業對口的情況下,提倡寬口徑就業,發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長,培養積極的就業態度,使自己與就業職位合理匹配。
再擇業的目的是為了走向自我實現的目標。大學生在就業和擇業時考慮的不僅僅是自身的物質需求,還應該有更深的精神追求,因為拋開了所能得到的物質,精神也許才是最終的歸屬,而這種目標才具有真正的拓展性。
(二)先定位,再出手。有關各層次需要的關系,馬斯洛認為,人類動機生活組織的主要原理乃是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成等級。其主要動力原則是健康人的優勢需要一經滿足,相對弱勢的需要便會出現。[2]大學生在就業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認識自我,合理定位。認識自我就是要客觀冷靜地分析自我,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只有認清就業形勢,認清自我后,才能避免求職中的盲目性,解決求職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如盲目攀比等心理。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就業時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價值需要、與自己的個性品質及能力相適應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發揮個人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三)先投入,再收益。在人類的各種需要中,“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由高級需要激發。人的最高級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潛力。個體愿意為高級需要的滿足犧牲更多東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級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失落。[1]”任何的回報與收益都應該同投入和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大學生就業也如此。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真正真正面對社會。因此當直接與社會打交道時,可能發現自己往往處于尷尬的境地: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并不現實,學校所學知識派不上用場,等等。這就需要畢業生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把眼前目標和長遠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先受挫,再提高。馬斯洛認為,在追求自我實現需要的過程中,“人并不是簡單地存在著,而總是決定他的存在是什么,以及以后他會成為什么。無論我們的生存環境是什么,我們總是保留了人的自由的最后僅存的東西——在既定的環境中選擇個人態度的能力。[1]”在現實的求職過程中,大學生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正確認識這些挫折,積極運用心理防御機制,提高挫折承受力。要學會全面地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正視自己的差距,冷靜地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面臨的就業形勢,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值,同時提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提倡大學生在就業時擺正心態,降低不現實的要求,做出與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在就業機會較少的情況下,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做起,不斷積累經驗,按照需要層次理論,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 [美]馬斯洛.《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 [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